最近,澳大利亚时报发表文章,罗列了2006年中国房地产业的十大谎言。
谎言1: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和地方最大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应该是一种被动的产业,而不是主动性的产业,即使它在结果上对经济起着支柱性的作用,但也是被动的。房地产的支柱性体现在消费上,而不是投资上。
谎言2:大众进行房地产投资将会获得相当丰厚的投资回报。
房地产是大众消费品,绝不可能成为大众投资品。大众投资房地产不仅不会得到所谓的高回报,而且风险极大。
谎言3:利率高低是影响购房行为的重要因素,短期内调升利率对房地产增长形成较大影响。
这在今天的中国并不适用。理由是:中国的利率是浮动的,按揭贷款一般都在二十年,即房价的利率成本取决于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平均利率水平,而不是某一个时段的利率高低。买房可以节省钱但不能赚大钱,而在房价大涨时购房将会支出过多的成本。
谎言4:一些房地产商说,我不为大众生产住房,仅为少数高收入阶层造房,赚的是他们的钱,不伤害穷人,而穷人的住房问题丢给政府管好了。
这是典型的打着市场经济的旗号发计划经济的横财。如果一个行业(竞争性的)无力满足大多数的产品需求,那这个产业不仅不成熟,而且也不会成功。
谎言5:自住需求占多数就不出现泡沫。
由于自住需求基本是锁定的,不流动的,投机资金规模增减多少是决定泡沫有多大的根本因素,实际上是少数操纵多数,而不可能是多数操纵少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由于住房的自有率很高,许多城市都在八成以上,投资或投机性住房需求超过10%就会构成泡沫。
谎言6:城市化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城市化,每年新增人口很少,例如2004年北京和上海仅分别新增人口37万人和31万人,增长率分别为2.54%和1.81%,其中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07%和0,这里还有郊区人口农转居的部分,这样的增长率不可能造成房地产如此快的速度增长。
谎言7:地荒论和地价决定房价论。
对北京、长三角和广东省的土地供应所进行的细致分析表明,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五大重点地区)根本就不存在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地荒论”是房地产商为了炒作住房而杜撰的。
谎言8:房价收入比高并不说明有泡沫,中国国情的土地极度稀缺,决定中国房价相对较高。
房价收入比是一种综合性指标,它不仅反映了房价可能过高,而且意味着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有问题。房价收入比过高就是泡沫。
谎言9:房价不能跌,房地产业不能衰退。
对于一个已经出现泡沫的产业而言,早点破比晚点破要好。这种言论让人听着好像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者在“要挟中央政府”。
谎言10:房价增幅只要保持不超过GDP增幅,房地产就是健康的。
中国GDP相对其他国家会高些,但中国GDP增长是除了价格后的实际增长。房价增幅与GDP增幅平衡,再加上房地产投资和消费自身的增幅,显然其增长将比GDP高至少一倍以上,除了一定阶段,房地产投资不可能长期以高于GDP几倍的增幅递增。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