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连续三年的宏观调控终于在2006年达到了高潮,国六条及其细则像是炸弹一样仍进了原本就不平静的房地产业,而就在国六条出台以后,轰然间,一切又似乎恢复了平静。以潘石屹、任志强为首的开发商们在国六条出台之后极少发表对新政策的评论。
只有经济学家和地产服务机构一些专家与学者还在说国六条,开发商们则忙着把自己手中的地在6月1号之前批建,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所有能够在6月1日之前批建的项目,政府一路绿灯。一位广州开发商在一个私下场合就说:“不可理解,但政策既然出来了,还是先把手头的地过了再说。”
有趣的是在后来开发商对国六条的理解当中,一个一致的判断是国六条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其实在大多数开发商自身的观察看来,“90、70”的政策,未必是一个长久的政策,其目的未必是针对开发商,而是主要针对地方政府,目的是提醒地方政府控制住房结构。
一场原本由地方政府主动掀起的调控浪潮,最后却调控到了地方政府本身。
《中国经营报》房地产记者谢红玲在参加完“城市•观点论坛”济南行后写了一篇报道——《剑指地方政府》。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在2006年的舆论中,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一起成了被骂的对象。而地方政府亦成了整个2006中国房地产这个大舞台上最为可爱的表演者。
其实我们发现,国六条及其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所产生的巨大反响与效果形成了反差,“90、70”政策直到年末仍未在地方政府中的规划中的到具体的体现。反而在地方政府的执行细节上掺杂不清。建设部不得不在年底再次发出通牒,要求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规划。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在尝试这些政策落实到土地“招拍挂”当中,试探市场的反映。
与“90、70”政策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不同,双限地的政策几乎是得到了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乃至支持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家的一致反对。徐滇庆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说双限政策不可能执行下去。但地方政府在双限地政策上却出人意料的积极,京、穗两地均有双限地出台的声音。
观望
房价是可以操控的数字,然而成交量确实实实在在的数字。
2006年,京沪广深四地的成交量不敢说跌,但增幅确实在放缓。广州经纬地产董事总经理区俊文就说,市场的成交量可能不是很乐观,但绝不至于悲观,开发商还没有到降价才能将自己的房子卖出去的地步。
除去上海,京、广、深三地2006年的涨幅与成交量显然没有达到大家所认为的宏观调控能够打压房价的期望。
然而区俊文同时认为,宏观调控可能让想要买房的人,买房买得更为理性。
一位同事是在11月第二次加息前才买房的,之前为了买房闹了几个月,作为房地产媒体编辑,他当然希望国六条出台能给房价一些压力。
“看到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开始和政策扯皮的时候我放弃了推迟购房的打算。”同事说。在他看来,以目前的行市而言,出手还不算晚,“如果双限地与90平米的政策真的执行下来,也许两年后买到的房子未必会有现在好了。”
事实是,同事本身担心双限地上的房子的建筑质量,而90平米的房子的居住空间对他而言,他认为稍小,而且同时更为担心的是房子目前越来越重的税费,这些最终都有购房者承担了。
“谁知道明年又有什么税呢?”同事说。
但大多数人似乎还是选择了观望,政策本身对市场有个预期,买房的人还是买房,想买房的人或许等,或许买,都是自己的权力。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