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境外住宅产业发展的一些趋势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大家下午好,这次论坛给我们出的一些题目,其中包括近年来我们国内外住宅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我想我们来讲这个问题应该是义不容辞,但我们并没有很好地投入很多的精力来研究,所以我的题目也起得很勉强,可能不全面,很多是我自己归纳的一些观点,不见得正确,我讲完以后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会下交流。
我认为是四个趋势,一个是集合住宅在逐步的增加;第二是大型超高层住宅开始出现;第三是大家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第四是住宅产业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一,集合住宅逐步增多,为什么会逐步地增多的原因,一是因为全球的人口在逐步的增加,二战以后人口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两倍左右,现在早已经超过了60亿,土地日益成为稀缺的资源。集合住宅拥有了相对低廉的居住成本,居住在集合住宅里面容易获得周到的生活服务,比如说加拿大,虽然他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不成问题,但是他的集合住宅也有一些老年人愿意搬到里面去居住,因为加拿大独户式的住宅,花园需要自己打理,很多的房子是木结构的,需要经常粉刷,如果不按时粉刷影响市容,市政厅会派人来修理你的花园,但是帐单会给你寄过去,费用是很大的。有些老年人没有精力照顾房屋的修缮或者是房屋的修剪,所以愿意住到集合住宅里面去了。
高度城市化以后,这是一个集合住宅必然形成的模式,刚才那位俄罗斯的先生他讲的城市化21世纪是一个主题,中国也是这样的情况。
下面我放几张照片,这是韩国,韩国的集合住宅也有很多,它是人多地少,这是首尔的。这是新加坡的照片,这都是相对人口比较稠密的城市和国家。这是香港提供的公屋,这是日本,因为多地震,所以很多的是用了外廊,一旦有地震发生逃生比较方便。这张图是意大利的米兰,一个很著名的有很多古迹的城市,也有很多的集合住宅。这是在北欧的挪威,这个是在阿联酋的迪拜,这是英国伦敦,这是美国,等等。
现在集合住宅是越来越多。我为什么要说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大致在两年前,我们过得还是有一种主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进入低密度时代了,有人还从理论上来证明说我们应该发展低密度住宅,他们讲日本的人口是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是日本的陆地国土面积只是中国面积的二十六分之一,因此相对来说,日本人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比中国人还要少,但是日本现在有大致有25%的家庭居住在独户式的住宅里面,所以有人主张我们中国现在也应该发展低密度住宅。但是最近,这几年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一直在强调,严格控制别墅的发展,别墅实际上是第二套居所的意思,叫做别墅不是很准确,但是要严格限制。从过去的趋势来看,有些人的主张应该是不正确的,本周一国务院刚刚否决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保护的规划,这个规划提出来在2010年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亿亩,国务院认为这个数字在2010年不行,必须在2020年仍然有18亿亩的耕地,所以国土资源部正在修改他的报告。
第二个趋势,大型的超高层住宅开始出现。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大型的超高层住宅,超高层是为了彰显城市的繁荣与富贵,也可以很好地躲避城市的废气与污染,特别是汽车尾气的污染,而且能够实现高容积率和低建筑密度,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基层建筑业为超高层建设可能。
这是韩国的首尔,69层的高档公寓,建成于2002年,本来是设计88层,在建造的过程中正好发生了“9·11”,这是钢结构,所以在69层的时候停建了,考虑到飞机碰撞的时候会很危险。这是韩国人买下来以后是租给住在首尔的世界500强的CEO比较有钱的人,有些大公司派出人员要求你住比较高档的公寓,也显示公司的实力,公司也可以报销,房子一套是400平米,每个月的物业管理费是500美元,租金更高。
这是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是88层的住宅,高度是361米,这个住宅的股东全是阿拉伯人,他们不害怕“9·11”的类似事件的发生。(众笑)
这是在瑞典的马尔默,63层的公寓,建成于2005年,马尔默是瑞典南部的城市。
这是日本东京六本木的地区,是旧城改造的项目,这是一个综合楼,旁边还有一些住宅,五日本人认为21世纪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群和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他们认为东京地区是4000万人口,占日本人口的三分之一,整个东京的中心区是1000万人,都是低密度住宅,他的土地非常少,他们的交通省认为想办法要把这个改造,改变城市的东京环境,怎么样腾出用地,就是要建超高层的建筑。
六本木的地方过去是比较混乱的地方,有朝日新闻社电视台,但是也有红灯区的地方,所以他们就拿六本木做实验,在这里日本政府用12.6公顷做了一个示范,建起了高层,腾出大量的土地用来做绿化,改善环境。这是一栋综合楼,旁边有四栋住宅楼,把过去的居民迁出去,现在如果要去日本考察,可能要去这里参观。日本的科学家还做了设计,已经设计出1000米高的住宅,但是还没有实施,这种住宅今后准备原来提出30年要把东京全部改造过来,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但是1千米高的住宅从技术上来说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阿联酋最近准备建700多米了,总之要比神舟六号要简单一些。这是六本木的左边就是高层住宅之一,它的雕塑也很大,像蜘蛛,为什么雕塑这么大,是因为层高太高了,如果雕塑做小了中间的反差很大,所以就把一个雕塑放大。
这是从综合楼往下拍,最近的两栋是高层住宅,再远处是东京没有改造的,非常密的城市景象。不远处有一栋高层的住宅也是前几年改造的。实际上超高层住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是六十年代,是美国的芝加哥,文革以前我们中国的建筑学报就登过这两栋楼,这是六十层,下面二十层是小汽车库,上面四十层是住人的,很好地避免了尾气和噪音的污染。我专门拍了车库,它白天不需要照明,通风也比较好,这是比较省钱的一种方案,这两栋楼应该住的是芝加哥最穷的人住在里面,很多都是黑人。它用超高层解决一些中地等收入和贫穷住房需求的家庭。
第三个趋势是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过多地占用和消耗资源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各国的政府也大力地倡导,民间组织在积极地推进,因此,从我们建筑界来说,大家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瑞典的马尔默这个地方有一个居住区叫做“明日之城”,是一个住宅示范区,位于瑞典马尔默市西部的一个旧工业码头区,时间是从01年开始到05年结束,把废弃的码头改建成30公顷可以容纳1千户居民的住宅综合区,这个项目引发社会各界对于“21世纪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何去何从”的辩论,这用于探索城市化的进程和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之路,我们的刘部长也带队到瑞典去考察,它在斯特个儿末也有一个另外的项目,这个马尔默的项目非常有名。
这是马尔默的项目小区环境,这个项目一般是3层到6层,瑞典毕竟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国家,都是高密度的,我们叫做低层高密度,或者是多层高密度的设计,用地非常节省。
这个项目是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等,我们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我们国家也非常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润,在国外也有很多好的经验。在马尔默项目,做到了这个小区不需要再用外界的能源,依靠风力法典,依靠太阳能和地热的技术可以100%地解决小区的能源需求,这是一个表,风力发展是一个2兆瓦的风力发电站,可以满足小区的99%的用电需求,另外1%是靠120平米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系统满足的。小区里的供热是地源热泵技术,动机用67度的水供热,夏天用5度的水用于夏天的制冷,他有140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都是供热的需求,夏天用地源热泵来满足工调的能耗,他们还有一些屋顶绿化节省能源的消耗,还有太阳能的利用,根据瑞典皇家理工学院2001年通过这小区的ABC三栋实验楼和一栋参照楼的对比实验,表明这些实验楼的能源需求一共减少了20%-31%,人均节水10%,人均对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占用减少了45%-49%,建材的总需求量减少了10%,建材的废弃物量减少了20%。
“明日之城”这个项目实现的小区100%依靠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并达到了自给自足,供需平衡。2001年这个项目从800个项目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欧盟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第四个趋势,住宅产业化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一个是新型的住宅体系不断地出现,住宅的施工新技术也在不断出现,还有很多的新的材料和新部品。在这里我不能全面地来介绍。
这是美国位于马里兰州的是一个砌块工厂,这是工厂很小的一角,它的各种的其块来建造房屋的,它的外墙和装饰都是砌块,左上角是工程的一角,左下角是用砌块建造的房屋,包括楼板都是用砌块和钢筋把它拼装起来,完全一个工厂的产品就可以来建造住宅,包括楼板是售完后建,但是也可以做到。
这是日本人现在搞的一种科技,因为我们的施工要想做到产业化提高产业化的程度要减少湿作业,砌块不用砂浆,日本人发明的搭积木的方式把砌块建造起来,不用水泥和砂浆,这是没有砂浆建造的砌块房屋,很漂亮,施工的速度也飞涨快。
这是美国的轻钢龙骨结构的建筑,轻钢龙骨结构在我们国家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只作为隔墙的龙骨或者是吊顶的龙骨,最近几年学习北美和澳洲的经验,我们地层的一些小住宅用了轻钢龙骨结构,但是加拿大和北美,他们用轻钢龙骨建造多层甚至高层的住宅,这是一个美国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城市,他是9层住宅,下面是钢筋水泥结构是汽车库,上面的六层全部是轻钢龙骨结构,表面是装饰的红砖。
左边两张是里面填塞的玻璃棉,欧文斯科宁棉,他们也是全美500强的企业,这次也参加了这次的展会,他们能够连续十几年在全美500强的企业只有40几家,欧文斯科宁都是在其追之。右边两张是没有填塞玻璃棉的照片,楼面梁也是很薄的钢板,可以开很大的孔,这个孔通过变形处理以后可以解决局部稳定的问题,有很重的承载能力,但是这个钢板只有一毫米多厚。
各种管线很多,都可以从孔里头穿过去。这是建成以后室内的情况,室内的空间非常完善,跟我们普通的砖混结构的感觉是一样的。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观点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