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
骑楼之妙,不在豪华,而在旧日人与人之间那点温情。嫁女买饼、裁衣买布,商家还操心你别挨雨淋了。其风之古,直可上溯古罗马。至今地中海南欧,依然盛行拱廊。法文arcade.这个字,就是意大利文arca.ta.借用过来的。盛夏旅行米兰、波隆那,或是法国西南小城镇;谁不曾躲开毒日头,在拱廊咖啡座上,啜一口冻透心的压式啤酒呢?
——《骑楼小时候》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本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时,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的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建筑。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骑楼最早的主人在19世纪末年从南洋回到家乡,攒下的血汗钱全部拿来建楼,做过建筑工匠的他们大胆改造传统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开店,因为店面不在街边,为了楼的整体平衡,楼房伸出两条腿来支撑,两条腿就叫作柱廊。从柱廊向上依次为楼层,山花,外墙上的装饰材料丰富多彩,窗台下的墙面往往有各种花纹或浅浮雕。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的满洲窗,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楼顶的山花和女儿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骑楼的整体风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
其实,远远看起来,骑楼也颇有点古越族干栏式建筑,让人佩服的是,它居然能以如此多姿的面貌和现代楼房和谐地站在一起。因为骑楼进深大,又加上周围现代高楼的遮挡,采光不太好。他设计了一个推拉屋顶换上,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住着公寓的人们大概会羡慕这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带着洋味的骑楼街果然生意兴旺,此后,附近的南方城市甚至东南亚都争相复制。
(链接)风格骑楼
仿哥特式代表作:
北京路原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代表作:
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这种样式。它是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古罗马券廊式代表作:
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仿巴洛克式代表作:
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现代式代表作:
泰康路一带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式代表作:
德政南路139号该形式骑楼延续了中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沙面
沙面是白鹅潭畔的一颗翡翠,是近代西方文明介入广州这个古老城市的一块"飞地",欧陆庭园式城市建筑使整个岛弥漫着19世纪末期西方世界追崇的建筑艺术之美,而这种艺术美的背后却背负着百年的心酸历史。
——《沙面:历史在这里凝固》
走在沙面街,林荫遮道,江风徐徐,即便在仲夏,也少有骄阳当头焦热烦躁的行路之苦,反而在百年古树的庇护下,不经意间使人放缓脚步,细细观赏起四周建筑来。
早在英国人和法国人进入沙面之初,他们便把良好的规划书写到了这处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除领事馆、商行、公寓外,教堂、医院、学校,以及球场一应俱全,在建筑之间有草坪院落间隔,楼层大多不高,沿路树木葱郁,行走其间犹如走在展示建筑群的公园里。
在今天的沙面,仍然有诸多涉外机构办公,一群中国人排队等候出国签证。沙面对外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
沙面五分之四的领地属于英国租界,英国把租界划成82个区,建了领事馆、教堂和公共设施,剩下55个区拿出来拍卖,规定外国人都可以竞拍,然后按照不同地段收取3500元至9000元不等价钱,坐地收钱,拍卖获得了24.8万元,凡竞拍得到土地的人,以英国女皇的名义发给地契,称作"皇契",皇契规定土地使用期限99年,但如果将拍得土地转租或者让中国人居住,协议将失效。
租界出售后,拍卖到土地的业主即开始大规模建设,英国也加紧修建了领事馆、基督教堂。1865年,英租界初成规模。这一年,英国领事馆搬进了沙面。随后,美国、葡萄牙、德国、日本等国陆续迁入,原本在香港和广州开设的银行、洋行,纷纷在沙面开设分行,或者干脆迁移到沙面开业。
法国的租界启动则比英国要晚。在1888年之前,法国人忙着修筑浩大的天主教堂即今天一德路上的石室,等石室天主教堂和附近的育婴堂、屋舍完工后,才开始将精力投入沙面租借地。在沙面,法国人修建了法国驻华领事馆、天主教堂、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广州分行等楼宇。第二年,法国人也把未开发的土地像英国人一样拍卖。1890年,法国领事馆迁入沙面后,法国租界地内逐渐也像英国租借地一样,楼宇林立,洋行遍布。
英国和法国人在营造租借地之初,就提早做好了规划。在沙面,两国先后建了沿江公园、网球场、游泳池、酒吧间,同时也不忘艺术享受,建造了露天音乐台、影院,虽然沙面只有弹丸之地,但西方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和国内同样的便利生活。在南面江堤边,他们还建了一个小型码头,方便外国人水上出入,而一些外国要人,便可以从停泊在白鹅潭上的军舰转乘小汽艇直接登上沙面,不须经过中国海关便进入中国境内。
英法两国在沙面都设立了管理机构,下设巡捕房,英国租界大约有30名巡捕,为了保障他们在沙面的安全,殖民者在沙基通往沙面的东桥和西桥设了铁闸,派警员把守,还在桥旁修建了碉堡,架设枪炮,以停泊在白鹅潭上的军舰为后盾,殖民者在沙面"独立小王国",享受着殷殷绿色。
在沙面,英、法、日、美、德五国开设了九家银行,除了做一般银行业务外,还炒卖金融票证控制货币市场,在中国发行货币兑换中国的黄金、白银,装运回国。同时沙面还开设了30多家洋行。
今天的沙面留下了53处文物建筑物和构筑物,连同当年形成的街巷布局、河涌、古树,构成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一批国内外投资者相继前来建设多元素、高档次的餐饮、商场、娱乐文化和会展场所,沙面已经成了广州旅游业的一张名片。
(链接)沙面建筑
新古典主义:也称古典复兴,它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反映和延续。新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
代表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沙面比较多,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教堂以及沙面大街54号胜利宾馆,新荔枝湾酒家等。
浪漫主义:也称哥特式复兴或者是仿哥特式建筑,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石柱和门窗向上的尖拱为标志,多用于教堂建筑。
代表建筑:沙面的浪漫主义建筑不多,只有露德天主教堂是沙面唯一的典型的浪漫主义建筑,位于沙面大街14号,正面分上中下三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叠的尖顶。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
折衷主义: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巴洛克即西班牙语"不合逻辑"的意思,主张大胆创作。主要特征是在拱券上加以弯曲的巴洛克装饰,或者在阳台、窗楣等处加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例如沙面基督教堂、沙面大街68号原苏联领事馆等等。
代表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在沙面也比比皆是,如现在的广东省外事办公室、沙面小学、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以及沙面伪招商局等等。沙面南街46号、48号、28号、103号、58号;沙面大街1号,沙面四街8号也都属折衷主义式建筑。其中最容易发现的就是白天鹅宾馆对面的沙面大街59号,原来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也做过德国领事馆。
现代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建筑潮流,主要特征是摆脱历史上建筑式样的束缚,注重功能需要,平面和里面都很自由,形体为简单的几何组合,墙面光滑,很少有有装饰。
代表建筑:沙面南街12号,沙面一街16-20号,四层住宅,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是"国际式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的平屋顶多层单元住宅。
拱券廊式:也称走马廊式。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最大的特征是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印度后,为适应当地高温潮湿气候而产生的,故称为伊丽莎白式的回廊式。
代表建筑:沙面大街48号、沙面南街2-10号。
广州今天的建筑
广州现代建筑在建筑形式与建筑内容本身有时有一定矛盾。比如星海音乐厅,抛物面结构形式在全世界来说一般都是用来做体育馆的,音乐厅即使采用解构主义也很少用这种屋顶。这说明,我们的建筑和国际接轨不足,设计时只是考虑到技术结构上的新颖,而没有考虑到形式本身的意义。音乐厅当然可以有很多种风格,但应当走文化一路,而不是体育一路。我觉得将来再有重大的地标性的建筑,要深思熟虑,要谨慎建设。近二十年来,广州的建筑量大而亮点少,远远不如上海。
——王受之
中国解放以后建筑上曾有过一段很摇摆的时期:是走传统,还是国际主义的道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曾经遭到批判,回顾整个五六十年代,国内没有盖一栋达到一般水准的现代建筑。在这种氛围中,全国唯有广州的建筑家能够坦诚地拥抱西方的现代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广州的现代建筑具有体系最大、建筑群的量最大、在现代结构上最彻底等几个特点。
友谊剧院从单体建筑看就曾是形式最现代化的建筑,不过友谊剧院现在被改造得很不好,还有1973年的广州北站、板式建筑的白云宾馆等。总体来看,当时从流花湖一直到火车站、交易会一带形成了一大片中国当时现代主义建筑最完整的阵地。这在当时曾引起很大的震撼,四人帮还组织小组进行批判,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头,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广州的现代建筑是走得比较前卫的。
开放与交流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带来了更多建筑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设计的发展。这些以新材料、新思想、新设计为主的建筑已席卷全球,也形成了全球建筑的一体化。高技派的此类建筑,具有强烈的城市感和现代感,并以新技术、在功能、形式上表现建造者的愿望见长。广州由于是中国最早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也较早地接受了这种新的建筑思潮。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类以玻璃幕墙及金属架构作为重要材料的新派建筑,在广州如春笋般拔地而起,随处可见。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除了大多数写字楼都是高技派的作品外,奥林匹克体育场、新白云机场、琶洲会展中心等这些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型建筑,也都是高技派的杰作。基于高技派的新材料及技术新颖,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商也在小区内建起了全玻璃钢架结构的会所,通过高技派的建筑为楼盘添加现代气息。
爱群大厦:位于广州旧城区珠江北岸提边、现"沿江西路"和"长堤大马路"两条马路交汇的三角形基地上。爱群大厦原为"香港爱群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建成后一直作酒店用,故又名"广州爱群大酒店"。
爱群大厦于1931年秋开始设计,建筑师为中国陈荣枝和李炳垣俩先生。1934年10月1日开始兴建,于1937年7月建成。爱群大厦是广州市第一栋钢结构高层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广州唯一的钢结构高层建筑。当时意义之大,可回顾当年陈荣枝先生的一段话:"庞然伟业,矗立于珠江之湄,新堤为之生色,市容为之一新,其巨见卓识,远瞩高瞻,诚堪仰佩;吾人登斯楼也,于俯瞰远眺之余,云峰山色,珠海牙樯,尽归眼底,顿兴无穷快慰。异日营业发展,前途远大,定可预卜,又岂徒增壮观而已耶?"爱群大厦开广州高层酒店之先河,今天广州高层酒店林立,而爱群大厦仍不失当年雄资。
广州世贸中心大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世贸中心是广州第一座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商业楼宇,业界认为其"向港澳台全面展示了以广州为前沿和中心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房地产的全新面貌"。广州世贸中心大厦创建者仇福宪是大陆过去的台湾企业家,当时被称之为广州房地产界的"大姐大",影响深远、声名显赫。
二沙岛建筑群:开发体现了当时刚刚出现的"保护性开发"。二沙岛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政府统一规划,城建总代表政府进行统一开发,开发首次提出"限高规划"及配套大园林的设计。
中信广场:上世纪90年代落成并成为广州新地标,同时也刷新了中国当时的摩天大厦高度纪录。中信广场开始成为天河北的标致性建筑,由此,广州真正意义的CBD定位于天河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