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其他 >> 正文
    问道青城山
    https://www.guandian.cn廖军华2006-09-04 08:41:53来源: [ 原创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关闭

      如果说李冰一手造就了都江堰,那么,张陵则成就了青城山。

      青城山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也是中国西部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点。青城山东麓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芒城遗址距今约4500年,在中国同时期古城址中实为罕见;早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

      道之天师

      东汉末期,朝纲不振,民生艰难。在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一个江苏人经洛阳越秦岭,风尘仆仆不远从千里来到了都江堰旁与青城山比邻而踞的鹤鸣山上,用先秦“黄老之学”在竹筒上画只有他自己认识的符语,一共画了24道。然后,他便全身心地宣扬他的24道符,兼为人治病也是为了宣扬道法。

      渐渐求医者众,于是,他决定凡是想追随他的教理或请他画符看病除魔的人,只要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他的教会,作为信教的保证金。历史上著名的“五斗米道”诞生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就这样诞生了。这个江苏人叫张陵,又名张道陵,后世更多地叫他张天师。

      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张陵率弟子从鹤鸣山到达青城山赤城崖舍,次年定居天师洞,立24治(教区)。张陵认为青城山更符合作为道教的圣地,青城山的盛名由此开始。在道家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青城山的盛名湮没了其他道家胜地,许多道士,特别是游方道士在往青城山学道后就固定下来不走了。

      张陵的身影几乎遍布青城山的每一个角落。登青城山出天师洞后门不远,有一道令人头晕目眩的断壁深槽——从崖顶一直裂开至崖脚,这就是“掷笔槽”。

      相传,青城山有“六大鬼神”、“八部鬼帅”为害一方,张陵刚从鹤鸣山移居到青城山天师洞,便与他们斗法,等张陵得道后,就以朱笔在青城山上划出一道深十三丈、宽三十丈的深沟,妖魔鬼怪被当住,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六大鬼王归于北酆,八部鬼帅窜于西域”。除了掷笔槽,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洗心池”也被认为是当时斗法的遗迹。

      青城山在张陵斗法大败妖魔之后,变得山明水秀。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天师洞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

      青城山之主

      张陵四世孙张盛后裔在龙虎山建天师府后,历代天师均要到青城山朝祖。汉晋之际,道教逐步兴旺,范长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汉政权,蜀中一时安定繁荣,天师道成为成汉政权和蜀民的精神支柱。晋时,青城山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对老子理论进行注释和传播,对道教理论进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称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

      青城山虽然一度为释家占领,但通过走上层路线,得到以道家所信奉的祖师李耳为荣的李唐王朝的支持,唐僖宗封青城山为希夷公,亲草祭文,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道士设坛做法事)。至此,中国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青城山尤其兴旺。山中道观达40多处,先后演变成7个教派。

      虽然在宋元战争、明末张献忠屠蜀的短暂时期,道士走避、道观毁弃,但经过各个时期道士们的努力,又迅速旺盛起来。道家在青城山是当之无愧的主人。

      山水之道

      道家以青城山作为自己的祖庭所在,自然备加呵护维持,他们参与都江堰的岁修与管理,为了求得一方平安和富足,以使道家在青城山延绵不绝。事实上,正是他们与都江堰和青城山休戚与共,他们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爱。

      都江堰和青城山,名山秀水,相得益彰。都江堰的建造虽然在青城山上的道教产生之先,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它深谙道教顺其自然的宗旨;而道教在青城山的发扬光大,亦对都江堰的修缮包括岁修治水的思想,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都江堰之所以经久不衰,用道家的观点是,都江堰在利用地势水脉上,深得老子“上善若水”之髓,也是善利万物而不争斗的最好体现。而自道教创立初始,便浸润在“水”的智慧之中,“洗心革而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