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产品力解读(视频)
一个产品,历时3年,花费1.25亿美元,结果仅在3天内就完成了2.2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实现了179%的投入产出比。《达·芬奇密码》——这个营销神话对于目前陷入竞争僵局的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是,类似的营销神话却屡屡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电影圈内。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的美国商业大片《达·芬奇密码》凭借创造的上述营销数据,成为世界电影神话的又一巅峰之作。站在产品力的角度去分析剖析这一商业大片的运作过程,无疑能帮助陷入营销困境的本土企业开启新的营销思维模式,探索新的产品开发理念,进入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领域。
《达·芬奇密码》:一部商业大片的产品力解读
一个产品,历时3年,花费1.25亿美元,结果仅在3天内就完成了2.24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实现了179%的投入产出比。《达·芬奇密码》——这个营销神话对于目前陷入竞争僵局的中国市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是,类似的营销神话却屡屡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电影圈内。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的美国商业大片《达·芬奇密码》凭借创造的上述营销数据,成为世界电影神话的又一巅峰之作。站在产品力的角度去分析剖析这一商业大片的运作过程,无疑能帮助陷入营销困境的本土企业开启新的营销思维模式,探索新的产品开发理念,进入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领域。
一、产品定位:文化消费边界上的猎奇人群
电影《达·芬奇密码》根据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描述了一个科学+宗教的神秘探索之旅,充满了神秘、惊悚和争议。从首播的观众群体来看,该片主要瞄准三类处于文化消费边界的猎奇群体:第一类是对好莱坞大片持欣赏态度的人群;第二类是对宗教争议题材持探秘心理的人群;第三类是阅读了同名图书,希望对比电影内容的好奇人群。这三类群体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年轻,追逐时尚,有较高学历背景(影片毕竟有深厚的欧麦文化背景),他们喜欢文化快餐,渴望在情节、动作、思想上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精神愉悦和享受的电影文化消费。这类人群,对于基督教等宗教信仰缺乏足够的注意力,是徘徊在科学与宗教边缘的新人类。《达·芬奇密码》被西方教会目为反基督的异端电影, 并遭到梵蒂冈的抵制。不过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这部电影也许恰恰会激起人们对本已衰落的宗教信仰的兴趣。多家媒体和网站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电影引发的宗教争议、大牌明星、口人心弦的情节等,都是吸引这类边缘人群的重要理由。
《达·芬奇密码》对于营销的启示就是:当我们感觉到市场困顿,竞争同质,缺乏增长点的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在原有的两个细分市场的边界处开发和寻找新的消费人群,开辟一块新的营销根据地。
二、形式产品:远古宗教信息+现代符号挖掘技术
电影《达·芬奇密码》中间充斥着大量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文化符号。如达•芬奇和他的名画、斐波那契数列、五步抑扬格、希伯来编码体系、雌雄同体、死海古卷、圣杯、神圣婚礼、天主事工会、郇山隐修会等等,其中涵盖了艺术史、数学、文学、社会学以及宗教等各个领域。电影不光集谋杀、恐怖、侦探、解密、悬疑、追捕、言情等各种通俗小说因素于一身,还融各种文化符号和当代高新科技。作者在密码学、数学、宗教、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展露得淋漓尽致。同时将大量的时下人们关注的信息有机地引入作品之中,巧妙地运用到高潮迭起的情节里面。使得有关耶稣的出身及后代等远古时代的宗教和秘密组织信息,通过符号学家和密码学家的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一一得到了恢复和展示。
例如:索尼埃馆长在卢浮宫被谋杀,他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将自己的身体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形状,以血迹在腹部(电影是胸部)画下五角星,并用荧光笔在地上写下一串数字和字体。两位主角破译出第一个密码——索尼埃写下的就是数学上著名的菲波那契数列。他们根据这个数列把其他字母重新排列后,就出现了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名字。在影片中,雷·提彬爵士通过他对达·芬奇的深刻研究和对宗教的狂热,为这幅传世名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注解:耶稣右手边的显要位置竟然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他的老婆玛丽亚。这就成为郇山隐修会首领——达·芬奇要暗示的:耶稣原本要将事业传给自己的妻子玛丽亚而不是圣彼得。这就是解开密码的最重要线索。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人喜欢研究异己,即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人类希望从异己的研究中发现自己的现在或未来走势。影片就是利用上述原理,对形式产品进行设计。不难想象,在符号学家兰登和密码学家索菲·奈芙的步步引导下,各位观众不知不觉,被这种科学手段所牵引,最后找到圣杯,推导出一个新的结论,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思维,享受了一次思想历程。近观国内,央视10套的科技探索类节目为什么能受到欢迎,其原因跟此非常相似。
影片对于国内营销的启示是:即使是一个在消费者看来是陈旧的或者“远古”的产品,如果我们采取逆向思维,利用现代符号挖掘技术或者相关工具对其形式进行逆向解释和研究,也许就能得到产品设计上的一个新突破。
三、核心产品:传统信仰与科学精神的激荡体验
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来源于他所接受的一种文化(或文化组合)。而文化的要素包括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文化等多种要素。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就需要首先改变他所依赖的文化。文化的改变则应该首先从其符号体系改变着手。初看《达芬奇密码》,一定会被电影大片所展示出来的紧张情节、血型场面、恐怖行为等所震动折服。但仔细体会,就会发现,欣赏该电影如同走一个迷宫,曲曲折折、诚惶诚恐地走到尽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出口而已。其实欣赏的乐趣恰在于此,在于破译远古信息的密码和找寻体验科学真相的过程。通过密码破解,推翻了耶稣作为神的符号体系,打破了观众关于天主教的传统思想观念,颠覆了观众的价值观,颇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味道。
例如:对于《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电影把人们传统上认为画中13 个男性说成是12 个男人和1 个女人,就连一向为世人崇拜、不食人间烟火的耶稣基督也被作家从“神”还原为“人”,并声称他结了婚,留下了后代。而耶稣的妻子,就是被他救赎的抹大拉的玛利亚。达·芬奇将耶稣的门徒分为4 组,每组3 个人。值得提出的是,电影运用特技,将抹大拉的玛利亚长相的门徒移入耶稣怀抱,实实在在地给了观众一次精神的巨大刺激。这种刺激就来自传统信仰(或者常识)与科学精神的激荡作用。
影片对于国内营销的启示是:企业提供一种产品给市场,产品的形式功能是需要的,但又往往是不够的。一个创新的产品或者有生命力的产品应当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就是通过产品核心概念的设计和传递,改变顾客的一种思想和价值观(这也许就是陈春花教授所谈到透过产品传递公司价值)。因为,我们的产品就是代表自己公司价值观的一个符号体系。
四、衍生产品:虚拟文化元素的有形展示
《达·芬奇密码》描述的是一个悬疑故事,影片中大量插入天文、地理、宗教、玄学和历史文化知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读者们看得不亦乐乎。但是在电影院 158分钟的紧张、刺激和快感消费之外,消费者还能从这些虚拟的文化元素中得到什么?这就是电影衍生产品的问题。
目前电影界有个基本的经验数据,即国外大片的衍生产品开发收入一般要占到总收入的80%。由于本文完成仅是《达·芬奇密码》热播后的第3天,所以更详细的衍生产品还没有看到。但是,从零星的报道来看,《达芬奇密码》在两大衍生产品领域已暂露头脚。第一是影片的同名图书在全世界的发行量已经突破500万册;受它影响,布朗的三本旧作也在一夜之间成为畅销书,甚至世界各国书店中有关历史、宗教、美术鉴赏和艺术史的图书销量也有了长足增长。第二是法国的旅游热。2006年5月19日在中国各大影院同步放映前播出了一段“达芬奇密码之旅”贴片广告;不少旅游服务公司在卢浮宫旅游项目中增加了对《达芬奇密码》“解密”;另外影片拍摄取景地——巴黎近郊的维蕾特城堡也渐成旅游热点。
相比之下,最近刚刚被国家建设部点名批评的《无极》剧组的衍生产品做的就不那么尽人意。该剧组拍摄之后,美丽的天池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不仅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垃圾遍地,天池边禁伐区的一片高山杜鹃也被推平———戏前戏后、戏里戏外、价值与工具巨大的场景反差强烈地刺激了公众的情感,《无极》剧组成为众矢之的。舆论声讨中,《神雕侠侣》破坏九寨沟植被、《情癫大圣》破坏神农架地貌等近年来影视剧组毁容环境的事件也被悉数翻出。
上述行为对于国内营销的启示是:我们提供给顾客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一套丰富的企业文化展示。围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我们可以开发设计一系列相关产品,传递公司文化。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如果产品设计不当,则会让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影响产品的持久生命力。
五、产品制造:现代影视品牌对于传统元素的完美装配
《达·芬奇密码》的影片制造充分调用了现代影视品牌元素,完全符合好莱坞一贯秉承的大片制作法则,即紧张情节+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大投入。
丹·布朗在书中已经为这部商业电影准备好了所需的一切元素:悬疑与惊栗、文化与传说、阴谋与追杀、圈套与欺骗、密码与破案、信仰与亲情,以及从巴黎到伦敦的名胜古迹和风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形象夸张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而演员则由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的王牌阵容合力打造。其中,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扮演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天使爱美丽”奥黛丽·塔图摇身变成深沉、果敢、智慧的密码专家索菲·奈芙;“警察专业户”“杀手莱昂”让·雷诺这回是亦正亦邪的警长;三大反派则分别是《蜘蛛侠2》的“章鱼博士”扮演阿林洛加沙主教、《指环王》“甘道夫”化身提彬爵士、《防火墙》里的“绑匪”演绎狂热的宗教分子,演员阵容可谓非常强大。与演员的张力相匹配,故事情节和背景音乐显示出极强的节奏感,画面充满追逐的动感和穿透力,158分钟的电影并不让人觉得冗长拖沓。当然不可避免的会省略一些细枝末节的叙述和铺垫,但总体来说,电影的两条主线:明线——解密和破案,暗线——郇山隐修会和圣杯,一对主角——雷爵士、兰登和苏菲,一对配角——天主事工会和基督教都显得非常清晰。
该电影对于国内营销的启示是:即使是传统产品,如果我们用高端品牌来重新整合梳理,那它同样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国内一个成功的典型就是中国电信的10000号业务(号码百事通业务),该业务把以前的114查询等分散的信息咨询业务重新进行整合,建立新的品牌,并改进赢利模式(例如查询酒店和宾馆电话,可以直接转给相应单位办理预定手续,消费者是免费查询,但电信向该单位收取一定服务佣金),取得了成功。
六、产品宣传:基于传统人性弱点的现代传播
《达·芬奇密码》影片的信息传达利用了现代媒体传播手段,直抵消费者传统人性弱点,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人性弱点包括:偷窥心理、猎奇心理、求新心理、盲从心理等。
例如,影片在播放前大量利用户外、图书、网络、电视、名人公关等形式广为宣传。以国内为例,该公司在国内主流网站建立了官方网站、搏克、新闻专栏等,发布主角访谈、官司纠纷、拍摄过程展示等内容,不间歇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公司在北京公映影片时,邀请了蒋勤勤、陆川、羽·泉、陶虹等明星前往捧场。为了防范盗版,承接首映典礼的北京新世纪影城特别请来50位专业保安,更将红外线监测设备也搬进放映厅,所有观影人员都必须存包才能入场。一切做得郑重其事,愈发调起观众的胃口。在电影播放期间,公司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上纷纷发表影评或观后感,引发网民讨论,继续吸引后来者观看。这一套产品扩散手段,做得游刃有余。
上述分析得到的营销启示是:当我们的新产品概念传播时,一定要抓住顾客的心理弱点,选择最有效的广告载体来传播产品信息。这种有效性表现为成本较低,美誉度较好。这也意味着软广告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七:产品服务:新媒体承载下的情绪释放
大片情节,畅销小说,明星效应,宗教题材,女性崇拜,一万个人看《达·芬奇密码》也许有一万种不同的感受。当观众欣赏完电影大餐之后,他们的感受和情绪需要得到释放,那么,产品的后续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达·芬奇密码》在服务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是建立搏客和官方网站,让观众尽情表达个人看法,预报后期电影等;第二是组织达芬奇密码相关活动,如在日本,“达·芬奇密码博物馆展”在六本木森艺术中心画廊开幕,散布世界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以高清数字影像再现出来。在中国,电影官方网站设置了风靡全球的“数独”游戏,网友如同小说主人公,必须以最短的时间破解神秘的符号序列,才可能获得参加电影首映礼的门票; 海选中,已有200 名玩家胜出。
该影片的营销启示是:《达·芬奇密码》是符号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还有原著作者,攒在一起以符号学为载体,用视觉符号、电影图像信息和神话、叙事的替换关系,来传递给消费者一个诱人的文化产品,但产品消费的过程也是情感释放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营销只关注产品的符号价值而忽略其内在的感情传达,那这个产品就只能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生命的“圣杯”,不值得一群消费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和保护。
如果说一部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达·芬奇密码》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现代科学对于远古信息的另类解码的话,那么它带给我们营销人的就应该是一种产品创新的精神大餐,领会了它的精神真谛之后,我们营销困局的密码才能得以打开。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观点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