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科技化

http://www.blogestate.com   刘力   2006-07-20 15:18:02   来源:[ 博客 ]

  建筑设计的科技化

  五合国际(WERKHARTINTERNATIONAL)

  建筑科技观的认识轨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科技观?这是当代所有建筑师和建筑设计企业必须直面并予以回答的问题。虽然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基本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其中对技术,以及建筑科技的认识,在一段时间内,并未达到其应有的理性高度。而在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建筑科技的认识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设计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有必要回头看看我们对于建筑科技的认识轨迹,其经历的是一个人从忽视、误解到误导,最终理性回归的过程。

  对国内大多数建筑师及建筑设计企业而言,在建筑设计中缺乏技术含量意识曾经是普遍的现象。一方面,鲜有对建筑科技研发的投入。即便在生产实践领域,建筑设计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技术进步。造成建筑科技的很多成果产生从研发到实践的断裂。

  另一方面,建筑师对于标准图集有很强的依赖性,设计中倚占仗标准图集打天下。而国内标准图集本身也存在着更新速度缓慢、技术标准落后的问题。因此,不同年代版本、不同地域版本的标准图集在设计市场并行、混用,一旦建筑师理解并运用有所偏差,对建筑质量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先进的建筑科技,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

  1.认为高科技华而不实,且成本太高。

  实际上高科技对于建筑品质的提升相当明显,且有客观、量化的检测数据支持。而成本的高低也取决于技术系统的选择与优化搭配组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运用的拓展,技术成本也会逐步走低。况且,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一次性成本的增加,大大降低了使用期内运营成本。其总成本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2.认为高科技高不可攀、离现实的技术标准太远。

  这方面,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供利用。在专业化高科技设计公司的配合下,建筑设计的科技含量的提高不会有任何太大的障碍。

  3.认为高科技缺乏相应的建筑需求市场。

  一些在办公楼、住宅等建筑设计中采用高科技的项目的建成并广受认可,导致这一观念也逐渐改变。甚至,科技主题也开始成为建筑产品策划营销中的热点。另外,重视科技并不意味着科技崇拜,技术含量的提升也不是只能走全面高科技的唯一道路。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在适用成熟技术基础上的优化调整,同样能达到提高建筑品质的目的。

  在高科技的运用中,更有一些误导的倾向,虽然其前提都是认可高科技的价值,但采取的方式值得怀疑。

  1.高科技派的推崇,更重视高科技在建筑外观造型既表皮肌理等方面的运用,把高科技停留在具象表征意义的层面上。实际上对内在建筑品质的提升作用不大。

  2.把高科技仅仅当成表达极端建筑理想的技术工具。当前一大批对建筑结构合理性提出挑战的造型奇异的建筑,如果没有建筑科技的高度发达,是不可能成立的。

  3.偷换概念,科技炒作,名不副实。在营销的主导下,建筑设计种技术含量的人为夸大。每一部分都点到为止,系统组合也没有理论依据,只是貌似高科技的技术大拼盘,其高科技的实际效果无法体现。

  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对建筑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论是在设计手段、材料和设备技术,还是施工手艺及领域,都必须着眼于节能、生态、环保的根本出发点。只有首先满足这个基本要求,建筑科技的发展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才有更深更远的意义。

  二、建筑科技观理性回归的宏观背景

  在今天的中国,建筑科技观正在理性回归。这一趋势不是简单出于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也是由于消费者对提高建筑产品科技含量的需求推动,国民意识正在进步。

  经济建设大潮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尝试了各种道路,百花齐放或者泥沙俱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话语权,洋大师与艺术家追求自我表现的尝试也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而二十年的中国建筑改革开放,似乎在艺术形式上的收获远高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建筑科技方面的收获。建筑师常被用作“政绩项目”或诠释开发商的炒作理念的“吉祥物”,似乎建筑不过是关乎文化、艺术、形式。而建筑的舒适度、能耗、寿命等根本性能方面,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消费者在完成基本生存置业后正推动一场建筑产品革命。

  另一方面,全球能源危机与中国的能源困境,使大规模建设与能源现状矛盾发展到极限。中国的建筑能耗已达到全国能耗的32%,加上建材生产与运输环节的能耗达到42%,随着一次性能源的枯竭(全球一次性能源只够消费30年)与能源价格上涨,建筑用户即将面临买得起、“烧”不起的困境。发展建筑科技、提高舒适度与降低能耗成为中国大规模建设的唯一出路。

  三、未来建筑设计科技发展之路

  纵观建筑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建筑技术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形式。传统的砖石及木构建筑创造了那一时期辉煌的作品。但随着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大大推动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

  在这场变革中的初期,建筑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近代建筑史上杰出的作品往往是结构工程师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今天当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建设进程中,现代建筑技术水平新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社会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建筑师只有充分了解掌握新材料、新技术为我们提供的可能性,才能创造出满足时代需求的建筑作品。

  在当今国际建筑设计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建筑受到现代社会中其它相临学科的影响,包括工业设计、信息产业、传媒、仿生学。而现代化的设计手段,特别是动态三维的设计软件、及其与大型工程技术解决手段的完美结合,使复杂空间形体的设计施工成为可能,为建筑设计开创了新的领域。这里姑且不论建筑界里某些极端、边缘的设计师,为了追求惊世骇俗、自我表现而违背结构逻辑与基本的审美观点而创作的垃圾建筑这一话题,建筑设计从相邻学科中汲取灵感与营养,已成为推动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建筑设计已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越来越强,不管这一点建筑师是否喜欢,这已成为现实。就连简单的住宅项目也包含了数百个建筑部品,而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由于建筑日益复杂,特别是生态节能与舒适环境的要求,导致欧洲诞生了一种新型专业:climateengineering(建筑气候工程师)。德国超日公司(Transsolar)就是这样专业技术公司的优秀代表。他们与建筑师密切配合,在方案阶段就全面介入,从整体的角度入手,运用先进的模拟技术,为创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减少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提供整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一专业的诞生,已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筑与纯艺术品的区别在于建筑首先要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需要大规模的建筑投资,建成后成为城市公共景观的组成部分。因而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与可能性,借鉴吸收传统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精髓,创造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是当代建筑师的社会与历史责任。

原始出处:[ ]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观点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

评 论comment
正在加载评论,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