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一向发言不打草稿的潘石屹为本次的博鳌论坛特意认真撰写了发言稿,巴曙松戏称潘石屹成了“受惊吓的孩子”,在发现了皇帝没穿衣服的秘密后,努力学习用一种聪明的能保护自己的方式说话。其实,老潘的谨慎心态不过是开发商集体受惊后的代表性反应。从整体而言,中国的开发商更像一个“被惯坏的孩子”,面对突然之间不期而至的责罚,内心惊慌无助委屈难过,表面又要强作冷漠甚至傲慢以努力维持可怜的自尊。
在“国十五条”之前,做中国的开发商几乎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件事。廉价的土地资源、宽松的信贷政策、地方政府的庇护……这个行业诱人的幸福景象加上过低的门槛,使得房地产企业几乎在所有城市都是数量最多的企业。至于那些“后发展”的城市,更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运用政府之手迎头赶上:引进外地开发商、炒高地价房价、制造泡沫GDP等等,对于那些有志于迅速制造GDP的地方政府,开发商无疑是“最可爱的人”和“天然的同盟军”。这一趋势,从一线大城市逐渐退去,但却在二、三线城市方兴未艾。如果不是“国十五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房地产商来说,仍然天天都是好日子。
曾经,一个被行业成为整肃队伍纪律的“121文件”着实让开发商紧张了一阵子。可惜这“1-2-1”的步伐还没开始就半路夭折,那一次被称为开发商整体力量的第一次亮相,小孩子似乎不经意间长成了大人。随后,一个“取消期房预售制度”的探空气球,再一次被这一阵营的力量“驳斥”了回去,而且来自开发商阵营的声音似乎更加专业更有技术含量。这一次,开发商们似乎连高中的毕业文凭都拿到了。尤其是2006年初的房价“报复性上涨”,似乎使开发商阵营更加自信。面对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早已没有了两年前的惊慌失措,似乎宏观调控早已黔驴技穷,只等着看笑话就可以了。因此,当“国十五条”以一种没有丝毫商量余地的铁腕袭来时,丝毫没有心理准备的开发商们基本是被打懵了。不巧的是,首创集团刘晓光被要求配合调查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一事,更是勾起了开发商们过多联想,一时集体噤声。
从表面上看,开发商包括整个房地产行业现在都把目光集中在了“90平方米”的套型建筑面积到底如何界定,以及“70%”的限制到底是总量控制还是每个项目都“一刀切”这两个焦点问题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大家都在猜测、辟谣和诉委屈。但是,真正的问题和难题却鲜见有人去触及,这就是徐滇庆教授反复强调的35%的项目自有资金比例。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无非两种情况,第一是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不敢触及;第二是资金充足,不屑触及。不过,以中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属于第二种情况的恐怕不多。大家在这个时候,都选择“90”和“70”来闲扯和互诉苦衷,既有博弈一把的性质又有避重就轻转移视线的侥幸心理。鉴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央行的“旧仇新恨”,但是却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商业银行千丝万缕的联系,蒙混过关的心态绝非臆测。在此之前,亦有部分地方为防范金融风险,也曾把项目自有资金比例提高到35%,达到这一标准,四证齐全之类的要求才能获得银行贷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执行。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开发商的侥幸心理也就相当合乎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选择眼前更为紧要,也有博弈希望的“90”和“70”就不难理解。从经验主义的角度看,开发商在这一问题上的“美好愿景”并非没有得以部分实现的可能,目前网上纷繁多变的小道消息,实际上折射了决策层的游移和两种力量的消长。但是,从实际上看,电脑被没收了,却坚持要回自己卡通风格的鼠标垫,仍然不过是一个孩子心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房地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实在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房地产行业的原始积累更多地来源于对土地价值的掠夺,这里实际上包括了失地农民和拆迁的工厂职工、城市居民的巨大利益损失;而房地产开发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又使得房屋供应向社会上层严重倾斜,而中低收入者承受了由此带来的高房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客观上造成的经济上的马太效应和社会矛盾的高度集中,而这种社会矛盾一旦集聚起来,无疑将产生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赵晓教授曾经对开发商含蓄地警告:开发商不仅有获取利润的需要,还要有获取社会尊重的需要、快乐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快乐与更多的人分享,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么开发商最终将会失去社会尊重、失去快乐和安全感。因此,无论是赵晓教授还是徐滇庆教授,都在呼吁建立房地产新的游戏规则,而徐滇庆教授更是直接把“国六条”及其随后的“国十五条”称为一个新的制度模型,提醒开发商放弃博弈心态。
遗憾的是,“被惯坏的孩子”很难一下子悔改,他们甚至还在对挑战“大人”的权威报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谓“女子与小人”,不外乎妻妾子女家人仆役,对他们不好了就会抱怨甚至“罢工”,对他们好一点难免登鼻子上脸。客观说,开发商本来形象就不好,民间早已把这一群体集体“妖魔化”,如果再给“大人”们一个“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坏孩子形象,那以后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