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博鳌)房地产论坛7月4日在海南博鳌拉开帷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转型年代的中国房地产”,
我的题目在会上讲挺另类,两个观点,中国的商人从来就不是就商言商,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也不是,必须关心政治、生活、文化、生产。第二,中国有很多的老话,象立德、言国、立公,可以用自己的德行感染周围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论对周围的环境、市场实行一些压力。我想这是我今天讲这个题目的原因。
作为商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最佩服的人是一个是我最欣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他是一个财神,富甲一方,是全国的首富是越王勾践的首辅,后来就退出去,去做生意了,他和西施之间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还有一个最佩服的人就是卢作孚先生。这是近代史上,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毛泽东在解放后评价做实业的人就是卢作孚先生,他在长江上是做航运的。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当时的国民政府,当时的中国的命运可能被改写。具体的事件就不多说。还有在30年代重庆的北碚进行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用城市的思想实行了中国农村的建设。这是中国最早的农村知识精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包括黄树培等很有名的学术前辈。其实,这两个人,其实在当年那个时代,在他的事业领域都是儒商的杰作代表,卢作孚是商孺。他们都是成功的,把自己的理想合适也结合得很完美。今天提起他们的故事,对我们做房地产可能有一定的启发。
下面回到主题。五个题目:一是房地产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70年代末开始发展,第一阶段是经济学和建筑学的阶段。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所谓的经济学阶段就是制度创新。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放生产力,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大量的增加了住宅的供应,解决供应的数量的问题。
第二重视规划设计,对中国住宅的品质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本上和国际接轨。解决了房地产物理品质的问题。
从最近的几年看,房地产进入了第二阶段,从第一阶段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进入了伦理学和社会学的阶段。就是进入了一个人文关怀的阶段。
第一个是人文问题,就是弱势群体的安置问题。这个用市场化难以解决。这个重要性用新的角度提出来了,包括住房结构的调整,包括房地产公共属性的增强。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角度是社会学的阶段,在现实没有合理解决的群体归属感的问题,在实际中很多客户很多的买房人买了很大的房子,他们的房子空间从50平米到150平米,他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但是他失去了其他的东西。比如人情味、安全感、邻里关系。他在这里变得更加惶恐、更加焦虑、更加害怕。有的人住了很多年,不知道左邻右舍是谁。他对新的事情,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我觉得这是社会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社会认同和社区认同和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第二就是新的生活方面的创造,有的人住进了新的房子,但是没有改变新的方式,好像实际上住进了美丽的“大监狱”,与人群隔离了。应该让他们产生真的、有品质的生产方式是房地产界应该探讨的问题。
我希望中国房地产还有第三个阶段,就是宗教学和艺术学问题。精神文明基本解决好了,大家基本无忧了,可以看到很多大唐流传下来的龙门石窟、法门寺。包括到欧洲看到的很多的城堡,整个城市就是立体的雕塑,就是一个博物馆,就是能不能产生留下来的价值。这个也是在我们业界考虑到永恒、关怀、对价值关注的问题。这也影响到我们的开发行为。
我认为建筑的国际惯例,我也去了世界上很多的城市,很受教育,我观察一下,得出了结论,建筑的惯例就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我们去欧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会把巴黎误认为是罗马,每个城市都有差异,就是这些差异,吸引了遥远的其他大洲的人们前往这个城市,去参观、去审美。像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用同样的房子来盖,但是每个城市都成为全世界建筑的实验堂。因为中国是快速的城市化,中国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加上中国伟大文化的包容力,使得我们虚怀若谷,使得我们对全世界兼收并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形成了我们自己城市文化的历史机遇。我们建立了很多三十年、五十年会后悔的房子,因为没有特色,千城一面。到了房地产的转型年代,我们会重新考虑房地产发展的方向。到了不再追求速度的时候,可以对我们手头上每一个作品,可以重新反思,怎么改、怎么建?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有各个城市的特色,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建筑风格出现。中国有很多文明城建筑的出现。蒙古人建元朝,满清人建立了清朝。我相信这次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这样的。
第三,就是文化复兴与社会认同的问题。我们很多人不理解,房地产谈文化的东西干什么?其实文化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他的核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目的就是文化是人生、人的一个持续的部分。就是一个人死了,可以把影响留下来,这就是文化。一个朝代没有了,可以把文化延续下来。他吃饱喝足了,就开始考虑怎么活着过瘾,就开始考虑文化。这就是目的。同时他也是手段,文化是实行基本认同的手段。我们大家走到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成为一伙的物以类聚的产生社会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遇到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了,我本来想看到地地道道北京的东西,除了看到一千年前的长城和五百年前的故宫,现在的东西都没有留下记忆,所以经常表达失望的情绪,现在盖多恩的高楼大厦,这么多的建筑我没有兴趣,我只知道故宫、长城、四合院,其他的没有记忆。我们去巴黎只知道埃菲尔铁塔、卢浮宫。不希望你把他们家里的东西拿过来再盖一遍。
第二就是时代的机遇,中国将成为世界的风尚,2008年马上到了,北京会成为世界媒体上出现最高的词汇,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好好的表现一下。
第三,我刚才提到道德就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我们在美利坚、珞巴找不到归宿干,我们会很兴奋,我们会去体验,很难实现持久的停留和心灵的安静。
第四,文化复兴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你没有好的社会认同,中国现在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很差,很难合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很低,都互相防备,签了合同也不履行,打官司也不知道打多长时间。
现在也要讲一个文化复归的问题,这个问题离我们这一代人遥远。
第四个题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我有一个简单的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情结,其实很多人脑子里还有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在去看几大导演拍的片子,最卖座的都是讲中国文化的,从《少林寺》、《秦俑》,这些都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是我们根本的文化家园,是永远的动力,这作为文化家园的意义,对解决都市人无所不在的焦虑,建立安全感是重要的资源。焦虑的问题,缺乏安全感是普遍的文化,穷人有,富人也有,富有不一定带来幸福。
第二个传统文化作为重建未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这里内容很丰富,一是和谐的观念。二是群体的方式。中国有很多其他民族国家差异的地方,中国很重视和谐。我们现在的就是和谐社会。如果不重视和谐一定会有问题,美国走到今天,耗费了世界能源的几分之一,如果我们中国人实现一个美国梦,不现实。大家要学会互相体谅、互相容忍,要和谐,要学在和谐中找到态度。包括中国人买房子,西方人盖房子就要留给子子孙孙,中国人留房子,房子老去,就象人的生命一样,一切都有生命,中国有新的观点,他和自然融为一起。中国的障眼法。像欧洲的园林,弄成几何图形。但是中国人要让他自然生长,离群所居这些都是贬义词。所以这些问题对构建未来的房地产社区方式得有重要的影响。
第五个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要有一个现代化的转变。这里其中在认识上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然知道,我们看到很多建筑的符号、样式,还要了解当初建他的原理,才可以进行简单的复制。过去山西建高层大院,因为他长期再外面做生意。北京的为什么要建骑城阁,是因为战争的需要。北京的城墙为什么要建出碑,有颜色的,我们理解之后,就对这个符号使用有了新的理解。
今天很幸运,有更多的选择,不能简单的符号化理解这一切,在实践上去理解。我们要知道精神,但是不能在形态上进行复制。比如中国的房子四合院,院子很好,但是房间没有什么好的房子。四合院不太符合中国的房子,知其形忘其态,理解他的意义在哪里,其实中国的房子是变化的。每一个朝代的房子都是变化的,不同的地域都有变化的,南方以围住的房子为建筑风格,北方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以大屋顶体现它的风格,这是鲜明的符号。在变化的传统面前,创新传统,才是我们根本的出路。我提出一个话题,就是中国风尚,全球制造。用现在的材料打造中国的气派,全世界的手法、技术都可以用,但是做出来的要有中国的风格。所以中国房地产责任核心就是三条:为大众营造群体归宿。这是和谐的社会问题。我们在社区层面也可以做得到。让一群人找到安全干,不是有病三用。第二为城市塑造文化特色,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第三,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中国发展商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的履行这种文化的做法。可以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可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