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下面有请厚土机构主席林少洲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房地产的文化责任。
林少洲:我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房地产的文化责任”,我觉得我的题目在会上来讲还挺另类的。主要讲两个观点,第一中国的商人从来就不是就商言商,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也不是,必须关心政治、生活、文化、生产。第二中国有很多的老话,像“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知识分子的话。“穷得如善其身,达及遍及天下”,以前做生意只管自己的饭碗,但你还是可以想一些家国大事。还有一句话“立德、言言、立公”,每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做一番大事情,也可以用自己的德行感染周围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言论对周围的环境、市场施加一些压力。我想这是我今天讲这个题目的原因。
作为商人,在中国历史商人中有两个人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我最欣赏的人,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在中国民间,他叫陶朱公,江浙一带的财神爷,这个人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富甲一方,曾经是全国的首富。他原来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帮助越王完成复国理想之后就退出官场,去做生意了。这个人的故事大家很多人都知道,包括他和西施之间的故事。这个人的智商、情商、财商都是极为令人钦佩的。他是我最欣赏的人,一个极高智慧的人,一个懂得人生知足的人。这是最欣赏的商人,还有一个最佩服的人就是卢作孚先生。这是在近代史上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毛泽东在解放后评价四个搞实业的商人,其中一个就是卢作孚先生,他的长江航运公司,他在长江上做航运。卢作孚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应该说是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当年的国民政府,当年的中国民族的命运可能被改写,具体的事件就不多说了。还有在30年代重庆的北碚进行了一次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他用他的城市化工业化实现了他的中国农村建设的理念,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被中国最早的知识精英,几十年前已经进行了实践,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里包括梁祝名、黄炎培、晏阳初等人,这些人都是我们很崇拜的学术前辈。这两个人在当年那个时代,在他的事业领域里做到了极端,他们也不仅仅只是做一番生意。这两个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范蠡是儒商的代表,本来士大夫是知识分子,最后下海经常,是儒商的杰出代表。而卢作孚先生可以说是个商儒,而不是儒商。他们都是很成功的,把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结合得很完美。今天提起他们的故事,对我们做房地产的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
下面回到主题,我今天讲五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房地产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70年代末开始发展,(1)是经济学和建筑学的阶段。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所谓的经济学阶段就是制度创新,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放生产力,加速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大量的增加了住宅的供应,解决供应的数量问题。(2)重视规划设计,开放设计市场。在这方面中国住宅的品质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基本上和国际接轨,解决了房地产物理品质的问题,就是功能和硬件的品质提高了。
从最近的几年看,房地产进入了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进入了伦理学和社会学的阶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进入了一个人文关怀的阶段。这个阶段第一个问题就是伦理学的问题,也是我们这次转型会议开的前提,就是弱势群体的安置问题。这个问题用简单的市场化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来了,包括住房结构的调整,包括房地产公共产品属性的增强。第二角度是社会学的阶段,在现实没有合理解决群体归属感的问题,在实际中很多客户很多的买房人买了很大的房子,他们的房子空间从50平米到150平米,他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但是他失去了其他的东西。比如人情味、安全感、邻里关系。他在这方面会变得更加惶恐、更加焦虑不安、更加害怕。有的人住了很多年,不知道左邻右舍是谁。他对新的事情,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我觉得这是社会学角度应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社会认同和社区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一个人在社区里面都找不到归属感,那么他对这个城市、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也会连带产生这种感觉。(2)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有的人住进了新房子,但没有改变新的方式,只是卧室到卫生间多走了几步路,卧室到客厅多走了几步路。说是住进了别墅,实际上是住进了美丽的“大监狱”,与人群隔离了。我觉得应该让他们产生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这是房地产界应该探讨的问题。
我希望中国房地产还有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宗教学和艺术学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第一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第二阶段伦理学社会学的精神文明基本解决好了,这个时候大家衣食无忧了,大家关心一些永恒价值的创造。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唐流传下来的龙门石窟、法门寺,大家关心一些永恒的价值,包括到欧洲看到很多的城堡。整个城市就是立体的雕塑,就是一个博物馆,这个就是我们建筑的重心,能不能产生传世的价值。我现在讲这个意思,也会影响我们的业界考虑到永恒问题、终极关怀、彼爱问题、包括对精神价值的关注,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开发行为。
第二个题目我讲一下建筑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我也去了世界上很多的城市,看到很多东西受到教育。我观察一下,得出了结论,建筑的惯例就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风范和建筑风格。我们去欧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不会雷同,就是一个国家里面都不会复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会把巴黎误认为是罗马,也不会把荷兰鲁克丹误认为汉堡,每个城市都有差异,就是这些差异,吸引了遥远的其他大洲的人们前往这个城市去参观、去学习、去考察、去审美。像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用同样的房子来盖,但是每个城市都成为全世界建筑的实验堂。这是第一大中国特色,这并不是国际建筑惯例。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中国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快速的城市化,加上我们中国文化本身巨大的包容力,使得我们虚怀若谷,使得我们对全世界各地的建筑都兼收并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形成我们自己城市文化的历史机遇。我们建立了很多三十年、五十年会后悔的房子,因为没有特色,千城一面。到了房地产的转型年代,我们会重新思考我们的城市建筑方向,进入不再简单追求外延扩大,不再追求速度的阶段,我们可以对我们手头上每一个城市建筑作品重新来反思,怎么改、怎么建?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有各个城市的特色,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建筑文化建筑风格出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这样可以借鉴的经验,比如说蒙古人建元朝,满清人建立了清朝,这种强制暴力文化进来之后,都会影响中国文化,但是最后中国文化都可以慢慢恢复起来,都会重新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但还是中国文化,经过暴力文化侵入之后还是中华文化。我相信这次同样如此,只是用的时间会更长,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但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是这样的。
第三题目文化复兴与社会认同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房地产谈文化的东西干什么?其实文化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他的核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目的就是最后,文化是人生、人的一个持续的部分。就是一个人死了,可以把影响留下来,这就是文化。一个朝代没有了,但可以把文化延续下来。他吃饱喝足了,他就开始考虑怎么活着过瘾,就开始考虑文化。这就是目的,同时他也是手段,文化是实行实现社会认同的手段。我们大家走到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文化,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才能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大家才能够成为一伙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是产生社会认同的基础。为什么要谈文化复兴的问题,这个题目大一点。在目前来说,全世界不谈中国的不多,因为中国已经是被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遇到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北京,他们本来想看到地地道道北京的东西,但是除了看到几千年前的长城和五百年前的故宫,现在的这些东西都没有留下记忆,他很希望看到有北京特色的东西。所以他经常向我表达失望的情绪,“现在盖这么多的高楼大厦,这么多的现代建筑,但是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我脑子里我只知道故宫、长城、十三里、四合院,其他的都没有记忆”。就像我们去巴黎只知道卢浮宫、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全球化背景下希望有文化的东西,不希望你把他们家里的东西拿过来再盖一遍,全世界有这样一个需求。(2)时代的机遇,中国将成为世界的风尚,2008年马上到了,全世界的人都会跑来中国,跑来北京,北京会成为世界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好好的表现一下。(3)刚才为什么要提到北京,因为这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我们在美利坚,在多伦多,我们找不到归宿感,我们会很兴奋,我们会很高兴,但是我们找不到我们的归属感。我们会去体验,但是我们在那里很难实现持久的停留和心灵的安宁。(4)文化复兴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你没有好的社会认同,中国现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人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很差、很难合作、交易成本不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很低,很难信用,谁都防着谁,戒心很重,签了合同也不履行,打起官司也不知道打久。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最终它的竞争力也就上升了,包括我们现在强调的竞争,竞争并不一定会带来幸福,大多数人的竞争都是失败的,包括房地产业,最后留下来都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都是失败的,是不是失败的人都要得到痛苦的结局?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和一百多年对外开放的屈辱历史,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重建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势头很猛。这个时候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也有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和文化回归的过程。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必然有文化复兴这个重要的环节,所以这个题目离我们这一代人并不遥远。
第四个题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意义。有些人会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跟我们房地产有什么关系,对这个我有一些简单的思考,我总结了两点:第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情结,其实很多人脑子里还有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在去看几大导演拍的片子,最卖座的片子经常是讲中国文化的,从《少林寺》到《秦俑》,这些话题是最有号召力、受众最广泛的,这个根源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些话题应该引起重视。这种作为精神文化家园的意义,对解决都市人无所不在的焦虑,建立安全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这个焦虑的问题,缺乏安全感是普遍的文化,不但穷人有,富人也有,富有不一定带来幸福,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2)传统文化作为重建未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重大意义。这里内容很丰富,我只说两点,第一是和谐的观念,第二是群体的方式。中国有很多跟其他民族国家差异的地方,中国很重视和谐,我们现在就提倡和谐社会。十几亿人不重视和谐一定会有问题,美国人走今天,耗费了世界能源的几分之一,他们只有三亿人,我们有十几亿人,每个人实现一个美国梦,每个人有一套大房子,每个人都有一部车,这不现实。所以大家要学会互相体谅、互相容忍,要和谐,要学会在和谐中找到快乐,包括中国人买房子。西方人盖房子就要千秋万代,用石头盖一个城堡,千秋万代,子子孙孙都知道,罗马的那几个石柱到现在还有,一千多年了。中国用木头盖房子,房子会老去,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他可以老,可以死,我可以再盖。一切都有生命,都可以循环,你老了可以让位,退下,让子孙接上去。中国人有自己的观点,他和自然融为一体,人和自然要和谐。中国人的造林手法,他对院落生活的重视,会让植物按照自然去生长。不像欧洲园林,把树木弄得整整齐齐,弄成几何图形。但是中国人不一样,他要让树木自然生长。我们中国人是重视群体的,离群所居这些都是贬义词,就是大家都不理你,不睬你,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些问题对构建未来房地产社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个话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考察使用要进行一个现代化的转换,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有意义,要学会批判的吸收,批判的继承。第一个在认识上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建筑的符号、样式,我们还要了解当初建他的原理,我们才不会进行简单的复制和照抄。过去山西为什么要建高层大院,因为这样有安全感,一个长期在外做生意的商人希望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是安全的,所以要建高层大院,防匪、防兵、防贼。北京城为什么要建骑城阁,这是为了军事动员,快速进行军事动员,哪里有问题就迅速去救援。北京的城墙为什么要盖成灰的,所有的墙面为什么要做成灰色的呢?这是因为有经济原因,用红的、黄的成本比较高,最后将它盖成平民化的颜色,用灰色。我们理解之后,就会对这个符号的使用有了新的理解。
今天很幸运,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符号化理解这一切,在实践上去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盖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我们要知道他的精神是什么,但是不能在形态上进行复制。比如中国的房子四合院,院子很好,但是房间却没有什么好的房间。四合院不太符合现在的用地情况,所以我们知其形忘其态,知道它的意思,但是把它的形态忘掉,你同样可以作出具有地道中国文化的房子,其实传统建筑是不断变化的。唐宋元明清,传统是变化的传统,每一个朝代的房子都是变化的。包括不同的地域都是有变化的,南墙北顶,南方以墙体来体现它的建筑风格,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以大屋顶体现它的建筑风格,这是鲜明的符号。在变化的传统面前,创新传统才是我们根本的出路。我提了一个概念,“中国风尚,全球制造”。用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打造中国的特色。全世界的手法、技术都可以用,但是做出来的要有中国的风格。所以中国房地产文化责任的核心有三条:第一为大众营造群体归宿,我觉得这是个迫切的社会问题。我们在社区层面可以做得到,让这群人找到归属感、找到安全感,不是游兵散将。第二为城市塑造文化特色,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值得旅游者前去参观。第三为民族文化的复兴添砖加瓦,每件事都会为大趋势大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发展商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需求,积极履行文化责任这种做法。我觉得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并获得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