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记者:如何理解2006(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转型年代的中国房地产”?
秦朔: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建设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转型,是“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任何具体产业都无法脱离这个转型中的时代和环境。从封闭到开放,从人治到法治,从计划到市场,从乡村到城市,中国历史上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急剧的变化,彻底的革命,传统的牵挂,陈旧的梦魇,都在一个大搅拌机里不断融合,生成这样那样的奇迹,伴随这样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变化和损益,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与积累,看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而这种二重性、多重性,在房地产这个带动性强、牵引力大、关注度高、政府越来越依赖、民众越来越关切的行业中,体现得就更加突出。
在过去的20多年,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方力量如千军万马,用千方百计,造就了房地产业的空前热闹。热闹中有繁荣的一面,有真实的价值,但是也有虚热、无知和危害。最近两年,尤其是在中央政府的强力调控下,房地产业正面临一次根本性的、深刻的转型,它也构成了2006(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
记者:这种深刻的转型有些什么特征呢?
秦朔:中国房地产业的这次转型不会一蹴而就,而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一些基本特征还是清晰的。
第一,从房地产的政策环境看。过去不少地方对房地产的政策目标是GDP优先,短期政绩优先,政策环境是以投资商、开发商的经济利益为中心,在土地、规划、税收、金融等许多方面,随意性、无序性十分明显,后遗症也十分明显。而目前已经开始营造的新的政策环境,是把房地产和科学发展观、构造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其政策目标是和谐优先,尤其是要照顾好中低收入阶层。这种转型意味着,房地产业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大大增强了。
第二,从房地产的市场环境看。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但是大的转型方向也是明显的,就是从乱到治,从低门槛到高门槛,从以“潜规则”为主到以刚性规则为主,从不透明到透明,从信用匮乏到信用为上,从消费者缺位到消费者为本,等等。
第三,从房地产的市场主体看。以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也不乏群魔乱舞,但是接下来必将是不断的洗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的素质将不断提高。这里既包括海外资金、海外公司更多涌入,也意味着本土公司的重组、改革和向现代化企业的跃进。过去,做房地产就是搞项目,那是一个项目时代,但未来,很多项目公司会出局,要做好房地产,必须做公司,做好公司,做受人尊敬的公司。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大致可以说,中国房地产业将向和谐时代转型,向规则时代转型,向公司时代转型。
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今天给人一个感觉是正在转型,或是说已经开始在转型。转型年代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各种问题开始集中凸显,多元化的平台与媒体的广泛宣传又为房地产行业所涉及到的各个阶层提供了表达观点的机会,这也是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给人感觉异常喧嚣的原因。
记者:转型也是利益调整的过程吧。
秦朔:是这样,从利益格局的变化看,转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那种很畸形的、不均衡的力量格局,通过博弈与调整,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个新的利益平衡过程,也是市场渐趋规范并走向健康的过程。从日前“国六条”的出台,我们似乎可以明显看出,政府调控越来越理性了,针对性相应加强了,不少开发商也能用更为理性的方式来对待调控。
记者:如何理解博鳌地产精神?
秦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要坚持公共立场和社会责任,坚持理性,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政府部门、行业参与者和消费者,都应该在这样的前提下思考、碰撞、交流。这种气质就是博鳌地产的精神吧。
记者:这是作为主办方之一的《第一财经日报》的理解吗?
秦朔:我想,这既是《第一财经日报》的理解,也是博鳌房地产论坛历年以来所形成的精神传统,是我们三个主办方的共同理解。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观点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