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评分:50 分

200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年度30强企业总评榜(G30) 第十一名

运营
[24]
销售业绩 土地储备
20 4
财务
[11]
资产负债率 毛利率 净利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2 3 3 2 1
品牌
[7]
品牌熟知度 品牌认可度
4 3
管理
[8]
团队建设 管理模式 领导力及执行效率
3 2 3

绿城中国:“赎回”来的世界

绿城中国曾一度被业内及媒体认为是中国内地“最危险”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连环债”的困局似乎也预示着绿城的存亡悬于一线。

绿城中国在2009 年经历了“生死时速”一役的“赎回”审判后,拿地策略依然近乎“疯狂”。

  绿城中国可谓是业内及媒体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绿城的销售业绩,还是宋卫平的“博傻”全国圈地,绿城中国与宋卫平的一举一动总是习惯性地占据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

  但是这些显然不能抹去绿城中国在2009年年初身陷的“连环债”困局的记忆。彼时的绿城中国曾一度被业内及媒体认为是中国内地

  最危险”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连环债”的困局似乎也预示着绿城的存亡悬于一线。

  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扩张之后,绿城相关财务安排的风险在2009年初迸发出来。而为了缓解可能出现的危机,绿城被迫“对赌”信托,从而引发了“连环债”的困局。

  4月15日,绿城中国与工商银行达成一项信托融资计划,初始信托资本最高为19.83亿元人民币,其中工商银行将至少担负其中85%的资金金额。而此笔信托主要用于绿城旗下杭州蓝色钱江及无锡太湖新城项目的开发。

  但这是一份异常苛刻的信托贷款协议!协议规定,若绿城中国各方发生重大不利事件,将以1元代价向信托人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项目公司和无锡项目公司的所有剩余权益;而该信托贷款年利率高达14%。

  而就在此笔信托融资的同时,绿城开始着手另一项债券回购计划。其希望能够以相当于票面价值85%的价格,回购一笔4亿美元高息票据,此笔债券是绿城在2006年发行的,将于2013年到期。

  但大多数人并不明白绿城此时已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原因是绿城的债券投资者一旦不通过绿城的债券回购计划,那么绿城的相关债务将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导致破产。

  彼时分析师们也对绿城债务规模增长表示担心。一方面绿城在账面的现金余额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绿城不断飙升的负债,与不断迫近的到期债务时间。

  在面临着“审判”的当日,绿城4亿美元债券回购计划“如履薄冰”地顺利通过。5月5日绿城公布,本金额3.5886亿美元的票据(占未清偿票据本金总额约89.72%)已有效交付且未收回;及持有本金额3.67529亿美元的票据(占未清偿票据本金总额约91.88%)的持有人的同意已发出且并无吊销。

  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绿城“赎回”了世界。但绿城,似乎很快就忘记了曾经的“十面埋伏”,在下半年开始“疯狂”圈地。

  统计显示,仅7月至11月份,绿城中国已斥愈250亿元分别在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强势拿地。而在9月份夺下苏州“地王”后,宋卫平甚至说出“绿城不差钱,京沪杭只要有好地,我们还要拿”的豪言。

  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在经历了“生死关口”之后的策略也许会更为谨慎。但绿城中国在2009年经历了“生死时速”一役的“赎回”审判后,拿地策略依然近乎“疯狂”,从某种程度上说,2009年的绿城依然是中国最为激进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