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Lyft的IPO给优客工场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系下的行业第二该如何走自己的上市路。
观点网 “我并不想生活在一个由其他人创造出来的更好的世界里”,在美剧《硅谷》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男主Richard Hendricks带着他的产品四处寻找投资,寻求上市,亦如今天的毛大庆们。
2019年的美国股市大家都在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独角兽”们的IPO路程,在此前的消息披露中,Uber等一批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都计划于今年上市。
3月1日,Lyft先于竞争对手UBER提交IPO申请,估值200亿美元。
外媒一则消息在短时间内瞬间在互联网引起了轩然大波,2019年是初创企业的IPO大年,网约车公司Lyft作为大年内首个吃螃蟹的人,也将为今年的IPO定下基调,自然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坐在北京办公室里的毛大庆也不意外,与Lyft相似命运的优客工场,也同样距离他们的领军者还有着相当长的差距。
既然同样作为业内老二的Lyft能够跑在Uber前进行IPO,那么擅长马拉松的毛大庆,能否带领优客工场跑的比WeWork更快?
Lyft 与优客工场
Lyft是美国的第二大网约车公司。作为Uber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这家公司去年的总收入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但它的亏损同样惊人,净亏损达到9.1亿美元,同比增加32%。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8年12月,Lyft占美国网约车市场的份额39%,相比2016年增长了17%。
不难看出Lyft在扩张中的过程中产生了巨额亏损,但收入增速明显比亏损增长得更快,这也让这家公司的市值首次突破了200亿美元,估值区间在200亿-250亿美元。
然而,对比行业内的大哥,Lyft还是过于稚嫩,根据最后一轮的融资情况计算,Uber 的估值最多达到1200亿美元,估值达到5倍之差。
毫无疑问的是Uber给投资者画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而Lyft呈现出的是小镇祥和的景象,虽然景色不错,格局却远不如那么宏大。但在这画上最大的污点则是他们的盈利时间。
招股书中披露,Lyft有超过30亿美元的州和联邦净营业亏损(NOL),Lyft对此表示“我们可能无法及时产生应税收入,以便在到期之前使用NOL。”
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Lyft对于自己的盈利时间也有疑问,有可能在11年内都无法产生利润。Tesla用了8年时间首次在2018年下半年实现连续两季度的盈利,那么Lyft要用多久呢?
一如Uber在2018年融资时表示的公司计划于2019年上市,资本始终是追求回报的,Uber背后的软银并不会对其上市步伐感到满意。
而在另一块共享办公战场,软银投资的WeWork也正在遭受着巨大的挑战,他们的头号挑战者是毛大庆和他率领的优客工场。
近日,有外媒消息传出,优客工场希望于2019年第三季度赴纳斯达克上市,寻求估值30亿美元。目前,优客工场已聘请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开展相关工作。
优客工场和Lyft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两者皆为时下最热的共享经济,一者为网约车,二者为共享办公,有着共享经济的最大弊端: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双方都作为行业内的榜眼,屈居于Uber和WeWork之后,且估值达到了数倍的差距;而且他们对于规模的扩张和业态的探索,导致公司亏损较大。
此外,双方都面临着行业老大的压力,都希望能够尽快完成IPO,从而抢在他们面前在市场中得到足够的资本。
此次Lyft的IPO给优客工场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系下的行业第二该如何走自己的上市路。
优客工场的上市“马拉松”
优客工场的创始人毛大庆是一个马拉松爱好者,他曾说,在跑马拉松时他能感到自律中带来的美妙感觉。此前的一次马拉松毛大庆用了5个小时,而对于他的上市“马拉松”来说或许只需要4年,而他已经跑到了必须要冲刺的最后阶段。
此前,毛大庆在2018年8月接受采访中曾透露,2019年有可能在上海或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不过目前,他将终点放在了对初创企业较为宽容的纳斯达克。
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12月,优客工场在全球44座城市及新区布局了200余个共享办公空间。
他们在2018年11月份宣布完成D轮融资,总融资金额2亿美元,创下该公司融资规模的纪录,市值达到26亿美元。在稍早前的8月份,路劲产业与景荣控股向优客工场战略投资3亿元人民币,优客工场估值突破18亿美元。
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优客工场的估值从18亿美元达到了30亿美元,得益于该公司的业绩增长和规模扩张。优客工场方面透露,预计2018年的营收约为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0%。优客工场在2017年营收为1.67亿元。2019年的目标是实现营收10亿元人民币。
在2017年至2018年间,优客工场投资或并购了无界空间、wedo联合创业社等多家竞争企业。虽然通过大量并购和加盟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版图,但“烧钱”模式下带来的不只有规模还有与之而来的难题。
而共享办公的空置率一直是其盈利的主要难题,在核心地段的北京或是上海办公室能达到95%或以上的使用率,但在其并购后的二线市场却出现了少人租用甚至是租客退租的情况。
此外,共享办公盈利模式单一,在2017年数据显示,其租金收入占总营收的90%以上,说明一旦办公空置率过高,就有可能产生巨额亏损。
早前,毛大庆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更着眼的是建设一个社群,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场所”。他讲到,他们更注重的是建设一个平台,并为其会员提供服务。但是,这一些从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并没体现出来,盈利难和模式单一的问题仍然困扰着优客工场。
而他们的竞争对手Wework则在资本的衬托下更加耀眼,WeWork在1月初获得软银20亿美元的投资后,也把自身估值提升到了470亿美元。
WeWork作为共享办公内的龙头,引领着整个行业的价值和发展。作为优客工场的竞争对手,WeWork在2017年亏损9.33亿美元,实现营收8.86亿美元。然而,他的亏损令许多分析师认为WeWork明显高估。他们表示,“这样的估值水平,需要显著的增长来匹配。”
而其上市计划却一再遭到搁置,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专业人士的看低和走衰,另一方面其他股东对于上市的急迫性并不强。
但对于毛大庆来说,这场上市“马拉松”正处于最关键的时候,若能按照计划成功于第3季度上市,就能够获得共享办公下的“独角兽”第一桶金。而于此时进行IPO的Lyft能给优客工场定下“独角兽”的上市基调,也能成为他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撰文:李标
审校:杨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