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沿着洛溪桥下环岛路一路过来,行进不久就到了大干围码头,这里正孕育着一处藏在广州闹市中的艺术之地。
位于海珠南部中心、坐拥200米江景的BIG海珠湾艺术园区,最近成了羊城广州的一处新鲜“打卡点”。镭射彩虹楼梯、深圳大学同款拍大片背景墙、韩风街道、易建联篮球训练中心,这些标签吸引了不少人自发前来驻足。
这是广州最新的“网红”创意园区项目——B.I.G海珠湾艺术园区,它坐落于广州城市发展中轴线南端,定位为临江艺术生态、型动办公、众创孵化基地,意在打造广州的先锋艺术潮流领地。
项目的走红并不是偶然,一个吸引人的作品背后必然沉淀了创造者的专注与匠心。
“彩虹步梯”背后的临江园区
不同于其它位置偏僻的艺术园区,B.I.G海珠湾艺术园区并不算难找。园区位于洛溪桥下环岛路,临近东晓南路、工业大道、广州大道、环城高速等;园区门口便是88路公交总站,相隔一公里多有地铁2号线南洲站、3号线沥滘站。
园区所在的地方前身是大干围码头仓库,时至今日,码头边还有轮船停泊的身影,像是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的过往。不同的是,这里原先的一栋栋旧厂房早已被粉刷一新,变为极具艺术气息的现代建筑。
项目正是由这8栋不同结构的仓改物业组成,有独栋、平层、低层、小高层等不同风格建筑,占地3万平方米,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
其中,一栋设计有一整条镭射楼梯的建筑最为吸引人,甚至可以将其形容为项目的“引爆点”。在园区还尚未完全落成的时候,便有不少前来拍照、打卡这条“彩虹步梯”。
步梯采用的是镭射玻璃材质,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会因衍射作用产生色彩的变化。有趣的是,这栋建筑毫无遮挡着享受着一线江景,随着日起日落的光线变化更显美轮美奂。
“当时设计这条彩虹步梯的时候,实际是考虑到园区主入口恰好在这栋建筑旁,这是唯一一个可以直线看到江景的视线。我们希望从主入口进来,再穿透到江边的视觉上,有一个焦点的位置,所以是把它作为标致性建筑来进行设计的。”负责项目运营的合富高颐总经理丘丽芳介绍道。
她说,整栋建筑的墙面比较素,基调为浅色,所以希望能够有一个比较跳跃的视觉效果从而打破沉闷,“当时楼梯玻璃的选材都纠结了一个多月,反复进行实验。”
能够大胆地使用如此独特鲜明的元素,与园区入驻企业属性相关。
据了解,B.I.G海珠湾艺术园区周边实际已聚焦有广州之窗、O2PARK、启迪中海科技园、大阪仓创意园、海珠创意园等产业园区。氛围浓厚的同时,更要呈现自己的特色元素。
不同于以线上服装为主的海珠创意园、以创新科技为主的启迪科技园,B.I.G海珠湾艺术园以文化创意类企业为主。根据园区规划,B.I.G海珠湾艺术园目前进驻企业多为一些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独立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摄影公司以及品牌策划公司等行业内知名的领头企业。
“进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是不会进写字楼的。”合富研究院副院长、设计咨询中心高级总监胡昀说道。在她看来,规规整整的写字楼办公环境,反而限制了这类文创类企业的创造力;艺术园区则能给此类企业自己主导的自由空间,可以将它们的品牌概念贯穿到办公空间里面。
具体到园区的业态组合与规划,B.I.G海珠湾艺术园入驻企业主要分为办公和商业配套两板块,办公包括艺术办公、创客空间、孵化中心及运动教育,商业配套包括路演巡展、主题餐饮、精品公寓及潮流商业。
丘丽芳表示:“园区建设前期需要做许多规划工作,大的方面,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发展、区域对产业引导需求方面有怎样的设想;小的方面,广州创意产业园区有什么特性,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群,有什么样的企业、业态进来,他们相互之间的搭配怎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对园区的价值会更高,这些都要进行研究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目前已进驻了易建联青少年篮球培训中心,室内空间达2000方米,内设两个标准篮球场;室外的临江大广场在常规下也是以是篮球场的形式展现。
“艺术是园区最主导、最核心的元素,运动是辅助元素。都说文体一家,实际上,这两个板块也是可关联的元素。”丘丽芳解释道。
同时,这两个运动场所更是灵活的活动空间。据悉,园区室内外的篮球架均可随时移动、拆卸,当有品牌发布会、分享会、音乐节、时尚沙龙等活动布置的时候,将篮球架移走便是宽阔的活动场地。
“尤其是室外,篮球架撤走之后它更多的是百米的临江广场活动空间。”丘丽芳表示,文创类本身便有举办此类活动的需求,但是往往很难在自己承租的办公范围内做那么大的空间配置,只能向外去寻找空间;当园区本身配套有这样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补充和便利。
创意园区的愿景
“不急于求成”,这是贯穿在整个项目打造过程中的主题。
在正式开园前的几周,穿梭园区还可以看到工人将刚到货的停车墩卸在路面上。丘丽芳介绍说,这些停车墩现在是水泥墩面,但是之后会请广美的人员过来进行绘画制作,每一个停车墩都会设计特别的画面,这样一排过去就形成了装置艺术品。
“墙面、地面的这些画在特定时间内都会更新一批,可能你现在看到的是这个面貌,明年你再来的时候发现又是其它画面元素,每一个时间点都会发现有新的东西。”
丘丽芳表示,不想因为在名字上将其定义为艺术园区之后,它就只是停留在这个概念上面,而是希望在持续运营过程中,这个艺术理念能贯穿在园区血液里面不断发酵。
想要长久、持续地发展一个项目,投入必然不小。据悉,截至目前为止,该创意园项目资金投入已超4000万元,“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标杆项目来做的,所以整体的运营投入比预期还要更多,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越想越多,想做得更好,所以在不断投入之中。”
其中,一大部分投入在于交通设施打造。经过改造投入之后,目前开发运营团队已在园区交通方面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一方面设置了配套的接驳巴士,在上下班高峰期往返地铁站;另一方面,除88路公交总站已经迁到园区门口外,近期还向公交总站公司进行申请且通过审批,预计两个月后在88路公交总站点会新增一条公交车线,途径附近的地铁站。
“从公共交通方面来说,我们是想主动地利用自身的力量去进行补充、改善,但是一个园区还要依赖于整个区域的改造。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很好的种子。”胡昀说道。
从园区内的建筑细节、园区外的交通搭建,都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开发运营团队对于这个项目的用心、勤恳,甚至专业老道。
而这正源于开发运营团队的丰富经验和求新心态。
目前B.I.G海珠湾艺术园区已经有了可喜的呈现效果。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营团队在项目的前期开发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难题。
不同于新土地开发在报建、报规各方面都有很明确的指引,旧改项目涉及许多模糊地带,这让丘丽芳直言“吃了不少苦头、绕了不少弯路”。她进一步介绍,广州在创意园产业上起步相对较慢,目前还没有太多针对这一产业出台的政策指引,只能是摸索着走。
“土地性质是不能改的,但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对于使用功能有比较大的颠覆。在土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去做一些功能调整,包括消防、设备、水电要按照新功能匹配、落地;当这个过程没有真正明确的指引的时候,我们只能一步步吃力往前推。”
过程的艰辛没有熄灭这群耕耘艺术园区项目的人的热情。
“既然做了这样一个产品线就不会只特定在这个项目上面,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希望在这个产品线上持续发展,有机会的话希望进行更多的布点、拓展。”丘丽芳说道。同时,她也指出,因每个项目原始条件、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都不相同,虽有经验上的沿用,但每一个项目都会是特别的项目,并不能用“复制”的方式去做。
在她们看来,目前广州的文创类企业对于此类创意园办公空间的市场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尤其是像海珠具备原有的艺术创意、服装设计等产业基础,创意园产业后续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城市从过去的大拆大建、开发为主,慢慢转向运营为主,包括房地产市场现在都在思考怎么运营好存量市场。以后我们在这方面还会持续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