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广州正式开幕。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执行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山以及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副主席、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随后在广州向媒体阐释了对大湾区规划、大湾区人才建设方面的观点和意见。
以下为霍启山及郭基煇提案主要内容:
建立南沙国际人才飞地 整合广东自贸区产业链 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前行
广东省政协常委 霍启山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首当重要,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吸收过往4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启发并深化新一轮的开放进程,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
作为港区政协委员,本人尤其关注习书记对广东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的三个重点:(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二)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改革举措协同配套。广东为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超越性的成就贡献,在体制创新、资本和人才的整合方面成果突出,我认为未来中国要成为全球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超越美国,广东将能发挥同样的助力作用,而这次的动力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三地拥有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有逾百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大湾区交通网络通达,有能力领先的港口群和专业化的医疗队伍,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凝聚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横琴和南沙三个组成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面临众多挑战和阻力,中美贸易谈判还未明确,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调整期,中国其他省份的开放力度和实力猛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加大释放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供给要素的潜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但改革效果还没显着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是建立跨越不同制度、关税区、文化价值观的自贸区或自贸港,她要走出一条靠自身科技和创新实践的新经济发展机制和经验,必须凝聚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横琴和南沙三个组成区,最大程度形成交通、产业和营商环境的机制协同,防范本位主义和三个自贸区的恶性竞争,应以三区合力形成的经济和创新成果为评估基础,集中力量对外开放,吸引示范性项目落地,这需要依靠各地政府人员的思维更开放,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些具备活力和灵活性高的企业,提供更多更切身和及时的支持和扶持措施,这方面我相信政府已在大力推进,本次提案我希望着重讲述在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内建立国际人才保税平台的建议。
中国各地正牵起抢人大战,大湾区人才引进和发展面临挑战,全球化智库(CCG)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大湾区人才发展正面临四大挑战:
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仅为常住人口的17.4%,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这一比例均超过40%。据统计,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是香港,为26.18%;其次是深圳,为25.19%,东莞为15.74%,香港的高端人才结构偏重于金融、地产、保险、商业等领域,欠缺在科学和科研方面的人才;
二、相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的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支持以及技术的输出与吸纳能力存在不足;
三、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例如多地税制冲突明显,补贴制度不一致和不规范,而且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对接不足,湾区内地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社会保险方面,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
四、内地新一、二线城市以丰厚的奖励“抢人”,为大湾区引进人才带来挑战,这些人才新政及多地自由贸易港规划都削弱了大湾区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我认为这也带来了优质人才分散发展、一些人才以短期利益为重和这些人才所带来的项目难以长远发展等问题,导致前期规划和资源浪费和低效率执行。
《报告》提出可在试点建立人才飞地,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人才保税区,设立海外华侨华人交流中心,试点对海外华人实行免签,以此放宽海外人才入境限制,并探讨放松外国留学生在区内实习的就业限制。
所以本人建议,在广东自贸区南沙区内试点建立人才飞地,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和保税港,具体建议如下:
一、广东自贸区的南沙新区片区占地60平方公里,是整个广东自贸区116.2平方公里的51.6%,土地资源充足,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当中以庆盛枢纽区块(8平方公里)和南沙湾区块(5平方公里)最具备马上启动国际人才飞地和人才保税区的条件,这国际人才飞地和人才保税区将是一个创新的平台,依托连接香港的交通枢纽优势(庆盛高铁站通达香港西九高铁站、南沙客运港通达香港中港城码头),通过创新在人才和新型服务业生产要素方面的通关和保税管理系统,结合传统人手操作和新型科技的通关、报关和报税途径,引进和聚集国内外新兴产业领域中的领军人才和有关物资;
二、可借鉴香港的税收政策,降低在自贸区工作的港澳及外籍人才的税负水平,探索外籍人才入籍归化政策,试点外国人才身份转换制度,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直接在境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渠道和便利;
三、可探索人才保税的额度与该人才带来的产业贡献挂钩,如科技转化成果、论文发布、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团队等。人才定位方面,庆盛枢纽区块将可以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和项目前期孵化的人才为主,未来香港科技大学南沙分校将为区内提供大量的优秀青年人才和科创团队,而南沙湾区块内客运港邻近地区将可以应用、产业化和服务业的青年和人才为主,两个区块联动发展,并依托与其他广东自贸区的交通网络,促进南沙片区与其他广东自贸区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增值,鼓励广东自贸三区共同研发、生产和流通这些创新和科研的成果,而香港发挥的作用则是在金融和融资方面,为自贸区内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壮大企业发展;
四、国际人才飞地和人才保税区也需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保医保+医疗+教育”的互认互通,就医保方面,建议通过锁定几个有发展前景的医疗产业领域来做试点。就目前形势来看,中国在基因和细胞治疗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能与美国竞争,甚至能超越美国,现在中国本土药企在这方面的药品价格是美国进口药的1/6-1/3左右,未来有望进一步减低生产成本,与跨国药企在产品质量、价格和适应症上进行正面竞争。目前已有多家中国公司进行基因和细胞治疗的临床实验,预计大概3年后能获批上市,建议在人才保税区和飞地内部署落户和聚集这些治疗服务、制药公司和研发服务机构,建立这些新兴医药在准入中国和输出外国的标准和规范,吸引中国人、港澳人士和外国人来使用这些较廉价又质量相当的国产治疗服务,并研究把这些服务纳入内地的医疗保险制度内。这个保税区未来也引进外国的先进药和治疗技术给病人使用,并纳入港澳乃至外国的保险系统里,把这个国际人才飞地和保税区形成一个双向的、具备带头作用的集国际医药研发、前沿教育、临床试验、治疗服务和保险制度互通的创新示范区。
五、同时,本人还建议广东须精细化研究大湾区内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协同效应,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益。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很快正式出台,将与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地区驱动国家未来的深化改革开放。2017年大湾区9+2城市的GDP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占全国12%,预测到了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将超过日本东京湾区和美国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占据首位。新兴产业将会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广东必须精细化研究大湾区内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协同效应,以及自贸区内新兴产业链各链条的连接和整合,提高生产和流通效益,因地施政,摒弃本位主义,包容业界声音,在其他开放经济体中胜人一筹,牢牢把产业质量和人才培育事业做好、做稳,为我国在新时代进程中,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郭基煇记者招待会提案发言内容
除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发展外,我还就建设广州南沙庆盛区交通枢纽和粤东西北农村基础设施提交了两份提案,希望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州南沙是大湾区的地理中心,也将被打造为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交通的通达性将直接影响南沙的发展前景。目前从香港西九龙站开出的高铁,每天只有1班停靠南沙庆盛站,停靠虎门有 12 班,停靠广州南站则有 26 班。未来,随着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分校和一批人工智能公司在南沙落户,目前的高铁班次显然不够。
第一,建议增加广深港高铁停靠南沙庆盛站的班次,提升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通效率,促进穗港协同发展。
第二,建议平衡南沙庆盛片区发展方向,实现庆盛“产城融合”与“职住平衡”。希望有关部门为庆盛片区适当分配更多居住空间,包括将一部分住宅区域预留给港人及大湾区同胞;
第三,建议设立交通、发改委、供电及产业园等多部门协调机制,优化以庆盛高铁站为中心的大型公交设施,实现庆盛交通枢纽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习主席去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特地来到农村地区,考察当地农民的发展情况。他强调,要认真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致富基础上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粤东西北农村建设方面,建议有关部门从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市场、人才和资金方面通盘考虑,破解广东省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第一,建议加强水源保护,大力发展农田高效节水滴灌技术,建设高效节水滴灌项目,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有效融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第二,帮助农民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使用电子商务将农产品直接连接外部市场,与顾客直接交易,扩宽销售管道,减少中间商差价;
第三,加大力度投放农业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通过政府外判补贴、税收和就业等政策优惠,吸引专业人才投身粤东北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