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评分:28 分
201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年度30强企业总评榜(地产G30) 第二十九名
运营 [11] |
销售业绩 | 土地储备 | ||||||||||||||||||||||||||||
10 | 1 | |||||||||||||||||||||||||||||
财务 [11] |
资产负债率 | 毛利率 | 净利率 | 流动比率 | 速动比率 | |||||||||||||||||||||||||
0 | 5 | 4 | 1 | 1 | ||||||||||||||||||||||||||
品牌 [3] |
品牌熟知度 | 品牌认可度 | ||||||||||||||||||||||||||||
2 | 1 | |||||||||||||||||||||||||||||
管理 [3] |
团队建设 | 管理模式 | 领导力及执行效率 | |||||||||||||||||||||||||||
1 | 1 | 1 |
融创四度冲击IPO
这一切的开始,是在2010年10月7日10时整。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于这一刻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孙宏斌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今年继中骏置业后第二个香港IPO成功的内地房企。
对融创而言,这一刻是期盼已久的事情。
换句话说,从顺驰到融创,孙宏斌六年来经历了三次败走香港联交所的故事。
孙宏斌于2004年的顺驰时代开始上市计划,同年8月份通过聆讯,但未被香港资本市场接纳后败走。
2007年11月,孙宏斌携融创启动第一次上市计划,持续至2008年5月,因不想贱卖,而再次败走。
2009年6月,融创启动第二次上市计划,并于8月底递交上市申请、11月中下旬通过聆讯,融资规模不足20亿元,而融创的“固执”导致其拒绝降价,致使第三次败走。
接连三次赴港而无缘登上资本舞台,孙宏斌被媒体描绘成悲情人物。但孙宏斌显然没有放弃上市的信念,今年6月,融创第三次启动上市计划,并第二次递交上市申请、8月中旬通过聆讯,最终于10月7日完成上市计划结束孙宏斌的上市悲情之路。
三年败走,融创累积了一定的战略投资者。2007年,融创曾二度与雷曼兄弟融资,雷曼兄弟于经济危机中阵亡后,贝恩资本、鼎晖创投、新天域资本与德意志银行伦敦分行接手其中一笔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并同意将融创的上市窗口最后期限从2009年11月23日延至2011年11月23日,为融创争取了更多的上市动作空间与时间。
当天10时整,融创中国正式上市交易,以3.5港元开盘,较招股价3.48港元上升0.57%,当天最高曾升至3.53港元。但受国内调控影响,其后股价震荡走低,最低探至3.2港元,报收3.37港元,较招股价跌3.16%,成交2.54亿股。
虽然上市首日就跌破招股价,但并未影响孙宏斌的喜悦心情。他坦言,本来上市股价就比较低,于这个时间上市,肯定不是融资的好时机,但融创希望看远些。
实际上,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后,孙宏斌在融创的发展战略上一改过往在顺驰的规模经营模式,转而采取更审慎策略。
孙宏斌此前就曾对观点地产新媒体透露,目前融创仍以天津、北京、重庆、无锡、苏州等五地为主,未来仍会继续深耕现有项目区域,暂时不会有向全国扩张的打算。
在准备上市计划的同时,融创2010年土地储备的行为比较审慎,截至11月底,融创仅收获二宗地块、一宗一级开发项目,以及受让二项目公司股份。
截至2010年11月底,融创的土地储备主要集中于环渤海、苏南及成渝三大区域,并在天津、北京、重庆、无锡及苏州有13个项目,应占总建筑面积为530万平方米。虽然土地储备面积不大,但有关项目均位于市区。